发布时间:2013-09-29 15:12 原文链接: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中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完好的古鱼,并将其命名为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这条鱼虽然在其他方面都保持着盾皮鱼纲(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的身体形态,但却已经演化出硬骨鱼纲(亦称硬骨脊椎动物,包括陆生脊椎动物和仍生活在水中的硬骨鱼类)的典型颌部结构或面部特征,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介于这两大类群之间的“缺失环节”,它在古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类似于始祖鸟、游走鲸和南方古猿等耳熟能详的“过渡化石”。

  全颌鱼的发现实际上告诉我们,有颌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保留并改进了盾皮鱼类的大型外骨骼骨片,这就是硬骨鱼类;另一支则丢失了大型外骨骼,代之以细小的鳞片和小块骨片,其中较原始的类群构成棘鱼,而软骨鱼类是由棘鱼中的一支演化而来。

  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文证实,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北半球陆地植物生长和碳循环造成了区域性的显著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利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研究人员采用各种大型数据集探究了生态系统对于不对称变暖的反应。一个数据集是针对陆地和空气之间的碳净交换。作者们发现对于凉爽和潮湿北方生态系统这一数值与日间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而与夜间温度呈负相关。他们还观察发现巴罗角(Point Barrow)、阿拉斯加和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夏威夷的二氧化碳季节周期波动幅度以与北方区域昼夜温度变化相同的方式发生改变。

  此外,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刘志红院士在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杂志上接连发表综述性文章,介绍中国的肾脏病现状,以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

  在流感研究方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携带荧光素酶(luciferase)重组流感病毒IAV-luc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将有助于研究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评估抗流感药物及流感疫苗等。

  研究人员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克服了流感病毒基因组容量小、兼容性差等困难,成功研制出携带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重组流感病毒IAV-luc。这种“荧光病毒”就像给流感病毒安装了“定位追踪器”,动物体内哪里感染了病毒,哪里就会发出荧光,以此帮助研究人员在开展流感病毒的动物感染实验时实时、动态地监测病毒的变化。

  还有来自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一研究提供了关于这种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养分吸收、节裂(strobilization)、生殖、免疫逃避和成熟机制的一些新认识,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推动开发出新的有效包虫病治疗和控制干预措施。

  来自西南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10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川桑(Morus notabilis)的基因组序列草图,从而为推动桑树改良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研究人员报告称利用Illumina技术进行测序,绘制出了一种桑树物种:川桑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一基因组估计包含330-Mb的序列。根据这一组装基因组,研究人员鉴别出了128 Mb的重复序列和29,338个基因,其中60.8%得到转录组测序数据支持。

相关文章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十种慢性病遗传风险估算更接近临床

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

揭秘基因组“暗物质”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在人类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不参与编码蛋白质,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是生命活动调控的......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基因组精确注释新方法:增强子鉴定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瑞孚迪:改变千万新生命——全基因组测序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导读:这项技术可以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对患儿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罕见疾病。     瑞孚迪的这项首创研究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对看似健康的新生儿的筛查中存在重......

柳叶刀重磅:研究表明,流感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与“长新冠”影响相似

自COVID-19大流行开始以来,已经出现了广泛的研究,详细介绍了该病毒攻击多个器官系统的能力,可能导致一系列持久且常常致残的健康问题,我们常称为“长新冠”。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RIs)......

北航新技术可通过呼吸检测人体健康状态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技术结构,可快速捕获病毒,通过机器学习还能对感染后症状严重性进行评估。目前,该技术正在进行成果转化,未来将在医疗防疫等日常......

科学家解析百余“神奇蘑菇”基因组以培育新品种

科学家收集了几十种“神奇蘑菇”的基因组数据,以了解驯化和培养是如何改变它们的,从而培育新品种蘑菇。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裸盖菇的商业品种缺乏遗传多样性,因为它们被驯化为人类使用。而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