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17 11:51 原文链接: 专家称长江生态系统崩溃将成水库群不再是河流

  最近,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长渔办)发布了《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警示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灭绝,金沙江干流鱼类资源濒临崩溃。更有专家和相关组织称,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这无疑给这条中华大动脉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为长江生态保护再次拉响了红色警报。

  “水中西施”难觅风采

  “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这是清代诗人谢塘赞美的一种珍稀鱼类的佳句。苏东坡、何景明、郑板桥等诗人也曾赋诗,赞其为“南国绝色之佳”。这种鱼便是有着“水中西施”美誉的长江鲥鱼。

  然而,现在人们已很难目睹到鲥鱼。据统计,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间,长江鲥鱼年平均产量为49.2万公斤。从1984年开始,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86年仅为1.2万公斤。半月谈记者在江西、湖北、重庆等长江沿岸部分省市采访,当地渔民说,他们现在基本捕不到鲥鱼了。

  不仅鲥鱼遭遇“灭顶”之灾,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的中华鲟、白鲟、达氏鲟、扬子鳄、江豚、胭脂鱼、淞江鲈等种群数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苗出生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

  今年6月,长渔办组织科考人员,首次从湿地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多样性、环境流、水环境等四个领域对长江上游进行综合“诊断”。科考队在对玉树、石鼓和赤水3个样点的鱼类资源采样结果分析后发现,整个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面临重重威胁。金沙江流域历史监测到鱼类有143种,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此次科考三次鱼类资源采样仅仅发现17种鱼类样本。

  “杀手”:无序水电开发

  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长江经济技术学会秘书长翁立达等专家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除受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域无序的水电开发。

  自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工程后,长江水电开发进一步上溯,长江上游成了我国水电开发的重要基地。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 (1990年修订),在长江干流宜宾至重庆河段,自上而下还规划了三级水利枢纽:石硼、朱杨溪和小南海水电站,规划总库容81亿立方米。在金沙江河段,中下游规划兴建梯级电站共12座,装机总容量为5858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

  同时,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梯级开发和规划也大规模启动。其中岷江干流规划了17个梯级电站,大渡河干流规划了24个梯级,雅砻江干流规划了21 个梯级,乌江干流规划了12个梯级,嘉陵江干流规划了17个梯级枢纽,再加上这些河流的各级支流业已形成的大大小小梯级开发态势,整个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如火如荼。

  从长江干流水利枢纽布置纵剖面图上看,目前已建、在建和规划中待建的密密麻麻的各级水电站,将长江上游变成了一层层“梯田”。专家预言,照此下去,未来的长江上游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水库群,不再是一条奔腾、流淌的真正意义上的河流。

  破解“动脉硬化”,奔腾才能不息

  环保专家指出,目前对水电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都是单一而孤立进行的,总体上缺乏对梯级水电叠加影响的综合评价,无法评估梯级水电开发对整个流域、对中长期可能产生的风险。支流的大量小水电,则基本没有环境影响评价。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说,目前的水电开发项目虽然提出了修建过鱼设施、人工增殖放流等鱼类资源保护措施,但收效甚微。如果长江上游这些梯级开发全部实施,它所导致的累积影响更大,尤其是水温降低、径流均化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繁殖、生长将产生无可挽回的影响。

  专家建议,为避免长江上游生态彻底崩溃,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第一,加强流域开发总体规划研究,统筹协调相关利益主体,进行适度开发。

  加强鱼类资源、鱼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在摸清家底、辨析影响、完善措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决策。

  大力推动金沙江流域水生态调度,开展梯级水库的统一调度管理。

  尽快启动小水电的审核、评估程序,为小水电制定标准,并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缓解其破坏性影响。

  严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和河流功能区的要求,在保护区域禁止和限制开发活动,并尽早实施相关生态补偿的措施。

相关文章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多功能性关系研究获新进展

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国土面积的41.7%,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及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土壤细菌和真菌在调节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方面发挥着十分关......

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观测站在这里建成

2日,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获悉,日前,该省申报的青海木里草原和青海西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获得新建批复。至此,青海省已有6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观测研究站,分别是青海湖湿地、大渡河源森林、贵南荒......

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有何新发现?专家解读

江豚是长江标志性的物种,尤其是在2007年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就成了长江唯一的鲸豚类动物。2006年、2012年、2017年3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江豚种群的数量在不断下降,保护的......

基金委发布2个专项项目指南

秦岭是中国地理分界带、气候分区带和生态屏障带,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被称为中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绿芯”。作为中国中央屏障带,其生态屏障功能对于维系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

江豚科学考察:洞庭湖口段发现较大长江江豚群体

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第六天。今天(9月24日)13时,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队在长江城陵矶洞庭湖口附近江面,发现较大长江江豚群体。现场画面显示,数头江豚争先跃出水面,在这群江豚里至少看到了两对母......

外来入侵物种已达660多种!如何精准有效防治?

目前,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威胁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向外来物种入侵说“不”一种名叫“鳄雀鳝”的怪鱼让专业人员围捕了好几天;看起来明艳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却有“生态杀手”的绰号;“个头比田螺大,产......

寻找天使的微笑,江豚科考用到哪些“科技眼”

9月20日7:30,初秋的长江江畔略带寒凉,江风掀起的细浪沾衣欲湿。长江扬州段仪征码头,中国渔政031、038两艘科考船已经带好一天的补给,准备继续起航。前一日,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这......

长江江豚科考:首批发现的江豚群中有“小朋友”

2022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已进入第二天。科考队在宜昌葛洲坝附近江面,发现了此次考察的首批江豚群。20日中午,中国渔政020科考船行驶至宜昌葛洲坝附近江面。观察员在船体左侧发现了江豚的身影,多头江豚......

小幅升温可导致不可逆转的生态系统大变化

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可能已经使格陵兰岛冰盖发生不可逆转的融化。图片来源:FELIPEDANA/APIMAGES从融化的冰盖到巨大的珊瑚礁,全球变暖正以明确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但是,确定“临界点......

改肉类为海产可增加营养、减少排放

科学家研究认为,可持续的海产品比牛肉、猪肉和鸡肉为人类提供更多营养,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发现表明,以政策促进海产饮食替代其他动物蛋白,或可改善未来食品安全,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