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31 10:17 原文链接: 学界担心出版新肉毒杆菌科学细节引生物武器危机


肉毒杆菌毒素非常致命,一克就能杀死100万人。

  科学家首次发现了肉毒杆菌的一种新菌株,这种细菌能够引发肉毒中毒。尽管他们在科学期刊上报道了自己的发现,但是研究者采取了临时步骤阻止了该发现的重要细节的发布。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由肉毒杆菌制成的毒素对人类非常危险,并且尚未开发出解毒剂能对抗这种新菌株毒药。人们担心,恐怖组织和某些政府可能使用相关论文信息,制造它们自己的新毒药,将其变为强有力和现实的生物恐怖主义威胁。

  肉毒杆菌毒素位于令人畏惧的生物武器名单的上部,因为吞下或吸入极少量的毒素就能使人麻痹。《自然》杂志报道称,人们怀疑这种毒素是苏联、叙利亚等国生物武器项目的一部分。2001年刊登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份有关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生物武器的共识声明估算,“1克结晶毒素,均匀分散和吸入,会杀死超过100万人”。

  迄今为止,已知有7种肉毒杆菌菌株,科学家为它们贴上了从A到G的标签。目前已经开发出针对这些菌株的解毒剂,但是每种解毒剂只能压制一种特定的毒素,还没有解毒剂能抵抗这种名为H的新菌株。

  发现这种菌株的美国加州公共卫生部科学家决定,在解毒剂被开发出来之前,不去发布新菌株的基因蓝图。这种菌株被分离自一位肉毒中毒的患者体内,但幸运的是,这位患者没有死。

  刊登在《传染病杂志》上的两篇论文描述了这些发现,主要作者、肉毒杆菌专家Stephen Arnon并没有接受采访,但加州公共卫生部传染病中心副主任Gilberto Chavez说,对于H抗毒素的发展而言,出版部分信息也能够加速相关工作。

  跟许多学术期刊一样,《传染病杂志》通常要求作者在论文中纳入基因序列,以便其他科学家重复实验。《传染病杂志》副主编David Hooper称,Arnon已经跟数个联邦政府机构讨论了这样的想法:在期刊发表研究之前,隐瞒基因序列数据。政府机构咨询了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和疾病控制中心等机构的意见。

  Arnon“正试着做得十分仔细和周到”,Hooper说,期刊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但是政府机构的意见在出版计划方面占重要地位。他表示,《传染病杂志》对是否出版节选论文进行了大量讨论。“我们认为,它足够重要,应该让科学界知晓。”因此,《传染病杂志》计划在H抗毒素开发出来之后,再将H菌株的基因序列数据添加到科学记录中。

  这一情况为大约2年前国际科学界爆发的一场大讨论建立了对照物。当时,美国和荷兰的流感专家试图出版他们基因改良H5N1禽流感病毒的细节,改良后的病毒能够在雪貂间传播。迄今为止,自然状态下的H5N1病毒不会按照这种方式传播。

  那时,NIH下属的生物安全国家科学咨询委员会(NSABB)建议,那些使得病毒更容易传播的突变不应被发表。该委员会指出,公开这些流行性疾病的信息,可能会使得病毒被恐怖分子或工作于没有足够生物安全条件的实验室中的科学家释放到全世界。

  随之而来的是持续数月的争论,争论各方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政府部门。许多人认为敏感信息发布的管控条例明确表示,研究应该全部发表或不发表,但是不应发表一个经过编辑的版本。

  2012年3月,NSABB收回了对H5N1研究的建议,数周后,禽流感文章全文发表。 NSABB成员、斯坦福大学传染病专家David Relman反对发表有争议的流感研究,他赞成对肉毒杆菌论文的处理方式。“在我看来,他们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不认为或希望或期待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我当然不希望看到作者和期刊乱七八糟地或频繁地编辑信息,但是我认为目前是一个不寻常的情况。”Relman说。

  但是,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病毒学家、其中一篇H5N1论文的作者Ron Fouchier并不支持这个观点。Fouchier的观点是,除极少数情况外,科学必须公开。而且,他相信,Arnon及其合作者将拖延论文出版时间,直到H抗毒剂被开发出来。

  他注意到,文章在5月已经提交给期刊,加州实验室或许在数月前就有了相关信息。“为何要着急?为何不再等两个月直到有了抗血清然后再发表?这样你能立刻发表所有信息。”Fouchier说。

  Chavez表示,对于诊断、治疗和控制肉毒中毒而言,即使发表一点信息也十分重要。但是Fouchier提到,如果使用这些论文的信息,其他正试着鉴别肉毒杆菌的实验室可能无法分辨出这种新菌株。

相关文章

第七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10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第七届老年服务科学与创新国际论坛暨北京国际前沿科学对话会”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采用线上......

焦念志: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离不开学科交叉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专家共同见证了我国首个海洋领域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海洋碳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础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成立。该中心以“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碳中和需求”为宗旨,通过多学科交叉......

大科学设备“沿途下蛋”,59项转化交易82.2亿元

记者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合肥主会场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正加速催生应用成果。作为“双创周”系列活动之一,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

青年科学基金,“小火花”点燃“大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有个宏大的梦想。他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来转化二氧化碳、制备合成燃料,实现“燃料合成—燃烧—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环利用,......

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举办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有什么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在广州南沙动工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24日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该会址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计划于2025年建成投用。当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也在南沙成立。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位于南沙明珠湾......

AlphaFold、细胞组织机制及嗜睡研究获颁生命科学突破奖

9月23日,“2023年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揭晓。有着科学界“第一巨奖”“科学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主要奖励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数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

2023年科学突破奖:1575万美元重奖AlphaFold及量子等领域

据科学突破奖官网报道,当地时间9月22日,2023年“科学突破奖”在美国旧金山公布,以表彰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和数学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深度学习预测蛋白质结构、量子信息、嗜睡症的发病机理......

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举办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有什么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论文造假?《科学》:或将耗时数年验证

被称为“脑海中橡皮擦”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病机理不清且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美国《科学》杂志近期发布调查报道指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一篇16年前的重要奠基性研究论文涉嫌造假,威胁到主流理论“β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