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作用日益显著,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因其图像采集时间短、检测灵敏度高、绿色和经济等特点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近红外二区(1000nm-1400nm)荧光对生物组织穿透能力强,成像信噪比高,故该区域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活体成像领域已展现出巨大的临床转化前景。

  日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In vivo 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tissue blood flow and angiogenesis using Ag2S quantum dots in the NIR-II window在国际期刊Biomaterials在线发表(Biomaterials 2014, 35, 393-400)。该文阐述了其课题组ZL产品Ag2S近红外量子点在活体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及血管网络)成像中的应用,实现了高的生物组织穿透深度及时间/空间分辨率成像,其活体分辨率可达微米级。

  早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课题组在“单源前驱体制备Ag2S近红外量子点”(J. Am. Chem. Soc. 2010, 132, 1470–1471)的基础上,制得了量子产率更高、生物相容性更好、尺寸均匀可控的Ag2S近红外QDs。进而对Ag2S近红外量子点的体外、体内毒性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生物功能化修饰的Ag2S近红外量子点具有低的生物毒性,注射剂量高达30mg/kg(30倍于成像剂量)未引起小鼠的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点能够通过胆汁途径通过粪便代谢掉(ACS Nano 2012, 6, 3695-3702;Biomaterials 2013, 34, 3639-3646)。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拓展Ag2S近红外量子点的生物医学应用。在活体小动物血管成像方面,经尾静脉注射实时观测到近红外量子点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实现了全身血管网络及小动物深层组织器官的清晰成像(视频1),进一步,利用上述Ag2S量子点动态示踪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图1)。在淋巴系统成像方面,利用Ag2S近红外量子点,实现了小动物近端及远端淋巴结及淋巴管的高分辨显影,并且在近红外荧光的指导下实现了微小淋巴结(~1 mm)及淋巴管(~100 μm)的最小创伤摘除(图2);与现有的商业化近红外染料进行对比,这种具有NIR-II荧光发射特性的Ag2S量子点显示出高的生物组织穿透能力(> 1.1cm)及空间分辨率(~40 μm),这将大为提高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精准度。

  这种低毒、高效的NIR-II Ag2S量子点,有望在临床循环系统相关疾病的诊疗中(如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肿瘤转移及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筛选等)发挥巨大作用。后续基于近红外Ag2S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其它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

  此项工作得到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的大力支持。

相关文章

第二届纳米磁珠与生物医学国际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第二届纳米磁珠与生物医学国际学术论坛已于3月2日在苏州博览中心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指导、海狸公司和分析测试协会承办、苏州市纳米新材料协会协办。本次论坛围绕“纳米磁珠与生物医学”......

王强斌:点亮生命医学的明灯

 王强斌(左二)和助手一起讨论成像仪器研发情况。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供图■李春炎2008年7月,在美国留学多年的一个小伙子应邀来到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面对......

美中英德日位居20152021年生物医学全球五强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体发布消息称,最新上线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全球前五强。本周上线的《自然》增刊“2022年......

最新自然指数:美中英德日位居生物医学全球五强

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15日向媒体发布消息称,最新上线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是2015-2021年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全球前五......

Nature重磅:离人造生命又近一步?首个“人造细胞”问世

长期以来,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医学界的前沿话题,202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团队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开启了“人造细胞”的新时代。但遗憾的是,研究发现这些......

饶毅:学术不端为何在中国的生物医学界出现较多?​​

在学术是休闲的时代,不会出现不端,会有学术质量的高低。在学术为职业的时代,不端屡有所见,但有学科地区之差别。在国外和国内,这些因素基本类似。我国的现代科学起步晚,在国外已经职业化多年、学术不端发生多年......

港中大与复旦联合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近日港中大与复旦大学已联合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联合研究中心”。该联合研究中心将集中研究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相关的领域,主要包括四个研究方向:基因组与遗传病、人类表型组与精准医学、发育、干细胞与再生及多学......

贺福初:追忆杨芃原教授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化学系前系主任杨芃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31日晚去世享年72岁距公元2021年5月31日已过去2日。我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但两日里思绪混乱如麻,无法下笔。......

《TheScientist》:质谱、克隆、测序,谁将成为2021头条技术?

去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学者奋起应对挑战,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成就。2021年已来,尽管大流行还在继续,但美国《TheScientist(科学家)》杂志认为,现在仍是一个了解2021......

上海交大超900万采购分子病理和影像设备到底有哪些?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关于“分子病理和影像技术研究平台设备”的公开招标信息,本次招标预算金额为933.0万元(人民币),开标时间是2020年04月13日,13:30。本项采购的项目名称是“上海交通大学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