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1 10:42 原文链接: 攻克间日疟原虫渐成国际医疗界抗击疟疾工作重心

  长期以来,间日疟原虫都被认为是“良性”的。事实上,它潜伏于肝脏,威胁着数十亿人的健康。如今,科学家已开始对其展开攻势。

恶性疟原虫会攻击所有阶段的红细胞,而间日疟原虫的目标是网织红细胞。

  间日疟原虫是导致人类感染疟疾的5种疟原虫之一。多年来,与导致“恶性”疟疾的恶性疟原虫相比,官方认为间日疟原虫是“良性的”。

  不可否认恶性疟原虫是致命的,它每年会导致65万人死亡——大多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儿童,占全球疟疾致死病例90%多。由于恶性疟原虫严重的致命性,全球抗击疟疾的大多数注意力和资金都投入其中。

  相比之下,间日疟原虫在公共卫生计划和研究经费方面一直居后。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部分原因是全球抗击疟疾的斗争胜利在望,而科学家逐渐认识到间日疟原虫潜在的威胁。

  隐藏的疟疾

  大规模蚊帐和新药物的引进使全球疟疾感染率大幅下降。不过间日疟原虫可以规避一些对抗疟疾的标准工具,因此在一个区域内疟疾总体感染率下降的同时,由间日疟原虫导致的疟疾比例却上升了。同时,尽管间日疟原虫导致的死亡病例较少,但它并不是良性的。“过去人们常说:间日疟并不能杀了你,但你觉得它能。”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疟疾计划主管Robert Newman称。

  目前,随着公共卫生官员加强推进消除更多区域的疾病,他们也开始对间日疟有了特别关注。 Newman称,WHO首次拟定了一个具体计划,预计在2015年解决间日疟,作为其最新全球抗击疟疾项目的一部分。一种新药物也许可以用来克服间日疟原虫的最佳防御能力:能够潜伏在人类肝脏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全球卫生组织负责人Richard Feachem曾长期警告间日疟的威胁,称这些措施对抗击疟疾十分关键。“抗击疟疾的最后努力就是与间日疟的战争。”

  强大的对手

  在一些方面,间日疟原虫比恶性疟原虫更能精巧地适应人体宿主。与恶性疟原虫不同,间日疟原虫在患者未表现出症状时,就能使有性阶段的寄生虫潜伏到血管中。这意味着,及时治疗有症状的患者都不能阻止疟疾暴发。

  “恶性疟原虫会很快使人死亡,而间日疟原虫致命的速度却很缓慢。”英国牛津大学和澳大利亚孟席斯卫生研究学院的疟疾研究人员Ric Price如是说。乍一看,两者的临床症状很相似。不过,恶性疟原虫会攻击所有阶段的红细胞,而间日疟原虫的目标是网织红细胞(相对罕见的成熟红细胞),这会增加诊断难度。

  Price指出,间日疟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导致严重的疟疾尚不清楚,不过它的反复发作会令患者长期贫血——儿童尤其易感。一次传染性的叮咬会在一年中引起6次或以上的复发,潜伏在肝脏中的寄生虫会激活并导致新一轮的疾病。抵抗这些寄生虫会使人们对其他疾病更易感,并引起贫穷和营养不良,因为生病期间不能工作。“它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个辅助因子。”牛津大学的流行病学家Simon Hay如是说。

  “在间日疟研究方面,我们是有赤字的。”Feachem称。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如何在实验室培养恶性疟原虫,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可以培养间日疟原虫超过几周的时间,甚至并不清楚有多少人感染间日疟,以及哪里的感染人数是最高的。

  为了弥补这一漏洞,由Hay协助的疟疾Atlas项目利用地理、人口和流行病学信息估测可能感染间日疟原虫的人数。其最新的分析结论称,25亿人面临感染风险,这些人居住的地方绝大部分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

  像恶性疟疾一样,间日疟是可以治疗的。事实上,目前间日疟原虫对常规药物的耐性较小。对恶性疟原虫已经失去大部分效力的氯喹药物,对大多数地区的间日疟原虫能够进行有效治疗。

  但这些治疗方法对于间日寄生虫的把戏却无计可施:它们能潜伏在肝脏中。在肝脏中,间日疟原虫处于休眠状态,可能会存留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等到一个好机会,蚊子可以将其传递到下一个受害者体内。

  休眠疟原虫可以通过血液测试检测到,因此消除一个地区间日疟原虫的最佳策略是向治疗人群提供一种可以杀死这种休眠病原体的药物。伯氨喹可以做到。然而这种药物有两个缺点:治疗标准剂量是连续服药14天,这在并未感到不舒服的人群中很难实现;对于患有G6PD缺乏症的人们来说,该药物会引起红细胞破裂,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溶血,其后果是致命的。另外一个复杂因素在于科学家对该药物本身不够了解,他们并不清楚人体如何处理它,以及它如何攻击休眠疟原虫。

  希望的曙光

  一种替代药物逐渐燃起了人们的希望。在本周于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热带医学和卫生学会年度会议上,研究人员将会呈现一个期待已久的实验结果——提富乐喹有望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第一种针对肝寄生虫的新药物。Newman称,其主要优势在于:一支药就足够了,而不是14天的疗程,这将是“一个改变”。

  提富乐喹由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和测试。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非营利疟疾药品事业(MMV)首席科学家Tim Wells称,之后提富乐喹失去了活力,直到推动消灭疟疾的努力引发科学家产生用其替代品伯氨喹的兴趣。Wells同时也在协助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GSK)的相关实验。

  尽管GSK的科学家在会议之前不能透露该研究的信息,不过在该公司网站上公布的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在接受单独300毫克或600毫克剂量药物的患者中,90%在6个月内无复发。

  “这些数据绝对惊人。”Wells表示,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将会在提交给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申请中结合陆军研究所的早期数据和此次的新数据。

  一个世纪以前,疟疾“是一种全球疾病。它流行于每个国家,包括北极圈以北的地区。”Feachem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100个国家已经消灭了疟疾,他们都克服了间日疟原虫。他认为,可以肯定地说,这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他还表示:“我们在过去的100年里赢了100次这样的战争,那么未来我们还是能做到。”

相关文章

国外“脾脏芯片”可深度模拟镰状细胞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微流控设备“脾脏芯片”,可模拟急性脾隔离现象。这种设备采用模拟内皮间缝隙的S芯片和模拟巨噬细胞的M芯片两个模块来模拟脾的过滤功......

人造血细胞实现异体输注改善罕见血型患者需求

据英国剑桥大学官网报道,研究人员首次将在实验室培养的红细胞作为输血试验的一部分,输注给另一个人。如果试验被证明安全有效,人造血细胞或将彻底改变镰状细胞和稀有血型等血液疾病患者的治疗。对于某些患有这些疾......

围孕期红细胞叶酸浓度升高子代先心病风险降低

中新网上海8月24日电(记者陈静)先天性心脏病(下称: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是5岁以下儿童重要死因之一。记者24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和严卫丽教授团队建立了一个从孕前开始的大型的......

我国科学家发现并鉴定免疫调控红细胞亚群

人体中,部分非免疫细胞也可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促进个体的健康发育。在人类发育过程中,红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所依据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仍有待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发现......

全息导航引导技术精准切除恶性骨肿瘤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运用全息导航引导技术成功实现了恶性骨肿瘤精准切除。此手术尚属全军首例。据介绍,全息导航引导技术是以最前沿的混合现实技术为核心,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将二维数据分析转......

新型药物有望治疗恶性乳腺癌患者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两种实验性药物有望治疗恶性乳腺癌患者。图片来源:Kim......

研究发现恶性肺腺癌亚型的蛋白靶点及候选药物

肺癌是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肺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亚型。以EGFR抑制剂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及以PD1/PDL1靶向性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极大地改善了肺腺癌病人的生存预后。然而,肺腺癌中恶性程度......

恶性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的流行率,发病率报告出炉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是引起疟疾主要死亡的疟原虫......

ERBB2基因组变化是胰腺癌恶性进展的关键分子机制之一

2019年5月2日,国际肿瘤学学术期刊Carcinogenesi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长征医院联合转化医学中心王跃祥研究组题为“OncogenicERBB2Aberrations......

全面统计血细胞!揭示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来源

健康的成年人每秒产生大约200万个血细胞,其中99%是携带氧气的红细胞,另外1%是血小板和免疫系统中的各种白细胞。关于所有不同种类的成熟血细胞是如何从骨髓中同一种“造血”干细胞中提分化出来的这个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