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3 00:00 原文链接: 《GPB》2013推出iPSC专刊周琪邓宏魁等发文

  2013年第5期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出版了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专刊,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博士担任Guest editor。2006年,Yamanaka团队得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组合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从而使其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热点,吸引众多科学家的投入并陆续取得重大突破,除了早期的病毒转染系统,各种新方法包括非整合性载体、蛋白、RNA及小分子等被成功用于诱导产生iPSCs,在降低iPSC的致瘤风险方面有极大的潜能。对iPSCs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筛选新的药物。本期共发表文章11篇,包括7篇综述和4 篇研究性文章,均为邀请来稿。

  北京大学邓宏魁博士研究组关于细胞谱系特异性分子在体细胞重编程中作用的研究今年5月被选为封面故事发表在Cell杂志上。在本期GPB文章中,邓宏魁博士等主要就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突出介绍了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这为研究细胞命运转变提供了新视角,使大家重新认识了细胞重编程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

  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细胞重编程研究上比皮肤成纤维细胞有更多的优势,因此,美国Loma Linda University的张孝兵博士就目前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iPSCs的治疗价值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认为有效的慢病毒载体设计可提高重编程效率。

  胚胎干细胞和iP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全能性的特性,这类细胞对再生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些特性是由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复杂相互作用控制的。同济大学康九红博士等就microRNAs和long ncRNAs对胚胎干细胞和iPSCs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研究多能干细胞的治疗潜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逆转录病毒获得iPSCs的方法因其存在致瘤性等不安全因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曾凡一博士等对目前正在研究的安全性能更高的几种产生iPSCs的新方法进行了综述,为推进iPSCs临床应用指出了新的方向。

  iPSCs虽然在目前的细胞治疗临床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在个性化治疗、疾病模型构建及药物筛选领域表现出了极强的优势。中科院动物所胡宝洋博士等对iPSCs相关技术在转化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相信这些研究会给研究者和公众带来非凡的影响。

  中科院动物所赵同标博士等则对目前iPSCs在疾病模型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综述,包括致瘤性、免疫原性和基因组不稳定性等方面,提示iPSCs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科院动物所赵小阳博士等同样认为iPSCs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前研究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他们对近来iPSCs潜能研究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述,可进一步理解iPSCs的作用和价值。

  中科院动物所周琪博士是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本期GPB文章中,周琪博士等介绍了他们利用来源更为原始的新生儿脐带血单核细胞高效获得人 iPSCs的方法,经验证,该方法获得的人iPSCs与人胚胎干细胞具有相同的特性,这为加速人类再生性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高效的方法。

  由于缺乏像培养胚胎干细胞那样的成熟有效的方法,目前获得高纯度的诱导性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还比较困难。本刊编委,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应其龙博士等利用细胞因子和小分子物质的混合鸡尾酒法,从小鼠胚胎干细胞和大鼠胚胎获得了性状稳定的原始神经细胞。进一步研究表明,用同样的方法,通过特异表达转录因子Oct4,Sox2和c-Myc,可从大鼠成纤维细胞中获得诱导性神经细胞,这为诱导性组织特异性干细胞的获得提供了新的方法。

  在本所孙英丽博士的指导下,张敏杰等对电离辐射条件下,iPSCs的实际基因组状态及其DNA损伤应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PSCs对电离辐射十分敏感,但其DNA损伤修复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在iPSCs进行临床治疗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为了优化产生猪四倍体胚胎和猪四倍体/二倍体嵌合胚胎的电融合条件,东北农业大学的刘忠华博士等测试了不同的电场强度,通过比较分析和实验验证,最终找到了可行、高效的电融合方法及条件,达到了最初的研究目的。

  以上文章全文可在GPB主页或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浏览下载,欢迎大家阅读、引用。

  另外,GPB将在明年4月出版“Ribogenomics”的专刊,由本刊主编于军博士担任Guest editor,目前在征集来稿。欢迎大家积极投稿,详情请查看Call for paper 。

相关文章

Cell:弱结合的转录因子在协同作用时效果更好

生物工程学家可以定制细胞基因组,从而构建出抗击疾病的“细胞疗法”,但他们发现很难设计出能够激活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基因而不会偶尔激活细胞中的某些天然基因的专门激活蛋白:转录因子(transcriptio......

第九届LipidALL脂代谢会议(北京)第一轮通知

LipidALL脂代谢会议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员发起,至今已在国内多个城市成功举办八届。丰富的会议主题与优质的会议内容数年来吸引了超过数万名各地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极大推进了脂质/代......

武汉大学等团队发现急性肾损伤进展的调控新机制

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肾损伤分子-1(KIM1)在肾小管损伤后显着上调,并作为各种肾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然而,KIM1在AKI进展中的确切作用和潜在机制仍然难以捉摸。2023年7月......

中科院学部回应《饶议科学》院士增选存行贿受贿问题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当天,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院士选举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贿赂上交》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饶议科学”该文称:“中国科......

中科院道德委工作人员:希望饶议科学提供证据或线索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当天,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院士选举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贿赂上交》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饶议科学”该文称:“中国科......

转录因子调控番茄碱代谢合成新机制获解析

甾体生物碱(SA)及其糖基化形式(SGA)是广泛存在于茄科植物中一类特殊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菌和草食动物具有防御作用。迄今为止,在番茄中检测到近百种甾体类生物碱,其中α-番茄碱(α-tomatine......

黄荷凤院士:最好的预防从生命源头开始

DNA究竟携带着什么?DNA序列信息如何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现象?5月26日,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18周年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从理论到实验,再到临床......

一次艺术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

 一次艺术家的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正如意大利现代艺术家洛伦佐·钦尼奇(LorenzoChinnici)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以下简称李......

中科院4集体、7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4月2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大会,表彰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4集体、7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祝贺以上获奖集体和个人!......

中科大本科生共同一作发Nature!

2023年4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杨正金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题为“三嗪框架聚合物膜内近无摩擦的离子传导(Near-frictionlessiont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