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29 14:06 原文链接: 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发酵产业优化和升级

  引言:味精、柠檬酸、木糖醇、黄原胶……食品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使其与生物发酵制品的关联效应愈发明显。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的基础支撑板块,生物发酵产业近年来科技创新活跃,企业科研开发投入持续增长,促进了行业长足发展,2012年行业产值达2700亿元。这是11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2013年年会发布的信息。

  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影响,2013年上半年生物发酵行业整体发展速度趋缓,同时行业面临高消耗向科学发展的转型。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引领行业稳步向前成为业内共识。

  局面 持续科技创新 形成完整现代生产体系

  各国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发酵产业是生物领域最具潜力的分支,生物发酵技术在现代食品加工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国生物发酵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脱颖而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石维忱介绍说,企业研发投入平均约占销售收入的4.3%,最高的超过10%,高于其他类食品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此外,生物发酵企业获得的专利成果数量也在逐年递增,从而带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这一结论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钱桂敬的数据介绍中得到印证: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是全球最大的板块,2012年产量2300多万吨,产值 2700亿元。已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现代生产体系:谷氨酸、赖氨酸、柠檬酸、结晶葡萄糖、麦芽糖浆、葡萄糖酸钠、木糖醇、低聚异麦芽糖、黄原胶、衣康酸等产品的产能和单一企业的规模已达世界最大。

  方向 以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

  通过深入广泛的交流,业内人士对于当前国内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进程达成共识:生物发酵产业正在从高污染、高能耗向环保、高效、科学发展转变,从对量的追求向质量提高和效益提升转变。

  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形势,从2012 年开始,生物发酵产业结束了10 多年的高速发展期。2012 年发酵行业产品产量增长8%,增幅出现较大的回落;2013 年上半年部分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预计全年增速接近8%。另一方面,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长,特别是原料价格持续走高,企业利润降低。

  从行业内部因素看,供需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亟待调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标准不完善,立项难,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石维忱说,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科学稳定发展,对行业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月18 日开幕的上海国际生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览会,全面体现了当今国内生物发酵行业科技创新水平。近200 家企业的发酵工业原料及其上下游产品、发酵制品、发酵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设备和技术、发酵新产品与新技术等纷纷亮相。

  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安琪酵母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开发安琪醋发酵营养盐,其可以缩短醋酸发酵周期、改善醋酸质量、提高醋酸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代表了国内较先进的研发水平。另外,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也让国内企业看到了差距: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从法国诺华赛集团引进的基于高效色谱分离技术及错流膜过滤技术等核心技术,不仅可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还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

  规划 提升科技创新力 实现稳定发展

  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高伏介绍,根据《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到2015年发酵工业的产值预期要达到4600亿元,非粮原料的比重要由2010年的5%提高到15%,以功能糖、多元醇、酶制剂、药用氨基酸等为代表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发酵制品的比重,也要由2010年的 60%提高到70%以上。同时,味精、柠檬酸产品的比重要有所调整,由24%调整到18%以下。

  石维忱在行业报告中指出了行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升行业影响力,提升行业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标准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业内人士指出,稳步发展是行业未来走向的主基调。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主导,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实现行业转型,是行业稳步发展的关键。

  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石维忱分析说,生物发酵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产业链长、环保设施好、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向生物发酵领域集聚。

  科技创新提升行业影响力。石维忱也指出,行业应立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方向。在生产技术上,应加强生产菌种、生产工艺、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使行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生物发酵行业依靠高投入、高能耗、低成本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尽快从资源消耗型向要素型,从依靠扩大投资和规模扩张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要素升级转变。钱桂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本集聚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促行业稳步健康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排放、推动清洁生产是生物发酵行业面临的严峻任务。钱桂敬说,生物发酵行业是国家环保部门重点关注的行业,能耗较大。能耗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20%左右。研究生物转化途径及绿色制造的工艺,改造高耗能、高耗水、生产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通过标准制定,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抑制产能盲目过快增长。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保障产业以创新为核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论道”新材料科技创新——“学科引领科技创新”

11月27日,2022年材料学科建设与学术前沿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论坛以“学科引领科技创新”为主题,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话材料学科建设发展与学术前沿进展,共同助力功能新材料行业......

“转型”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呼声加强,以及科研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很多科研机构开始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它们中有的直接创办大学,有的和已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大学,有的则先做好自身,形成特色,......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

“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苏州大学斩获两项

11月23日上午,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会上发布了“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苏州大学“微纳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和“基于数字化三维光刻的微纳智能制造与应用”两......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辟一章,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这一战略安排高屋建瓴,体现了系统性的思想,在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

吴宜灿:守正创新,坚持“做有用的科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

三部门:从“科技小院”推动农村建设

日前,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以下简称三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研究生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1.请简要介绍什么是“科技小院”?答:“科......

第二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成功举办

第二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颁奖仪式 主办方供图11月16日,第二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及优秀项目成果展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大赛组委......

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是个体量较大的研究所,共拥有约1900余名各类职工和1400名研究生。如何完善人才体系建设,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提升研究团队的创新......

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高校何为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近年来,这些“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