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10 09:51 原文链接: 刘东生的黄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刘东生

  刘东生,这位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环境地质学家,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加并参与组织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纪念他的学术成就,让我们对他的创新研究成果撷取一二,以怀念他对我国地质科学的巨大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藏中收藏有刘东生先生主持编写的3部专著,一是1964年出版的《黄河中游黄土》,该书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从1955年开始、特别是自1958年以来对黄河中游地区黄土进行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的总结;二是1965年出版的《中国的黄土堆积》,该书是1955年以来研究中国黄土的一部分总结性专著,是四百万分之一《中国黄土分布图》的说明书;三是 1966年出版的《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该书是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西北一些地区的黄土、次生黄土和黄土中埋藏土壤的地层结构、微结构、颗粒、化学成分等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另外,还有1:150万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翻开这些档案材料,那一张一张黄土分布图、地质地貌照片,一份一份黄土数据表、计算公式,无不渗透着刘东生先生所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们研究的心血,让我们联想起他钟情一生的黄土研究、野外考察的艰辛历程。

  1954年,为解决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问题,刘东生第一次参加了对黄土高原的研究考察项目,通过对河南会兴镇老乡窑洞的调查,对中国的黄土研究产生了很大兴趣。之后,他设计了对我国黄土高原网状考察方案,刘东生与调查小组完成了对黄土高原从南向北、从东到西10条大剖面的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研究古红色土,提出古土壤的黄土沉积观点,他用数学方法对黄土的搬运与沉积进行模型研究,论证了黄土是一个具有独特古气候意义的地质建造,确定了我国的黄土的历史已有250万年。并对黄土高原进行大量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上的基础上,确立了 “新风成学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确定了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突破了传统的第四纪四次冰期学说,为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解读黄土这本“天书”,刘东生走遍了大江南北、踏遍千沟万壑,野外考察经常风餐露宿,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刘东生先生在回答“研究黄土是否枯燥的问题”时曾经说过“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做了”。是呀,如果没有对黄土研究的钟爱,何以坚持研究黄土六十余载,使得人们感慨: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

  从1964年起,刘东生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地高山科学考察,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这个项目对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分别经历了1966~1968年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考察和 1973~1980年的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部分)综合科学考察。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第一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任命刘东生为综合考察委员会、西藏考察队队长,3月考察队又一次进藏,刘东生带队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70年代初,根据周总理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批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制定了《青藏高原1973~198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规划明确了考察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阐明高原地质发展的历史及上升的原因,分析高原隆起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自然条件与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改造的方向和途径。因此,此次考察是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明确主题,对高原的主体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多学科、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1973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参加单位众多,中科院内外单位70多个,参加人员400余人。在那个年代如此之大规模的合作项目,需要规划、组织、协调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刘东生先生主要参与和领导了对希夏邦玛峰和珠峰地区的科学考察,又是这两次大型科考报告的主编,在希夏邦玛考察发现高山栎化石,是喜马拉雅山升起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1980年,为宣传我国对青藏高原考察的成果,增进国际交流,中国科学院组织召开了“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刘东生参加讨论会并担任秘书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对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他认为考察工作取得三点主要成果:第一,初步论证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发展历史、地球物理场的特征以及高原隆起的机制;第二,基本查明了高原隆起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演变与分异规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初步揭示了生物区系的组成、发生与演化规律以及生物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基于对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认识,刘东生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重大课题,后来又组织对科学考察系列成果申报国家科技奖工作,最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刘东生先生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并推动了青藏高原研究走向国际研究前沿,成为我国环境地质研究的先锋。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开招标采购多种质谱仪

青藏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三重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三重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全自动提取浓缩设备、六通道多列包装机)设备采购招标公告招标编号:SYZB......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方面获进展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丰富,并对气候变化颇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区永久性冻土层消融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不稳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进了......

青藏高原生物源气溶胶差异及与棕碳光吸收关联获揭示

生物圈释放的大气一次生物气溶胶(PBAPs)在地球系统中广泛存在,阿拉伯糖醇、甘露醇、葡萄糖和海藻糖是主要的生物源组分,并作为示踪物应用于PBAPs的表征和解析。有研究指出PBAPs对大气棕碳有重要贡......

“海燕号”实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气象精细化垂直探测首飞

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两架“海燕号”气探型高空大型无人机日前在四川省自贡市完成交付,并成功实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气象精细化垂直探测首飞。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李良序介绍,这意味着国家级机动观测业务正式启......

我国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23日中午,我国13名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2023年珠峰地区综合考察研究中的峰顶科考。记者从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办公室了解到,本次科考顺利完成了极高海拔气象站技术升级、雪冰样品采集、冰芯钻取、......

青藏高原“长高”如何影响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最为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加深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生态系......

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水循环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青藏高原生长是新生代波澜壮阔的造山运动,也是驱动东亚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关键因素。近几十年来,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青藏高原生长开展了深入研究,深化了关于新生代青藏高原生长对东亚气候系统、水汽循环和......

青藏高原科学与全球高原科学比较研究座谈会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工作部署,4月9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召开青海高原科学与全球高原科......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表层土壤汞的累积分布与来源贡献

汞(Hg)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随人为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进入大气环境,经大气循环传输并沉降累积至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活跃汞储库之一,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至少90%以上的汞。土壤累积的汞......

古DNA研究揭示5100年来青藏高原人群的演化历史

3月18日,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合作完成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