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19 15:26 原文链接: 嫦娥三号激光点阵器研制攻关纪事

  激光点阵器位于嫦娥三号巡视器“腹部”,“身材”娇小的它还没有电视机顶盒大,但作用却不容小视――它利用激光在月球表面打出规定图样的光斑方阵,“搭档”的避障相机对光斑质量、强度进行采集和计算,计算的结果则成为巡视器前行的判断依据。如果把避障相机比作巡视器的“眼睛”,那么激光点阵器就是在一片漆黑中保证眼睛看清方向的明灯,直接决定巡视器能否走稳在月球上的每一步路。  

  “激光点阵器是508所研制的首台空间激光产品,也是我国首台在地外星球上使用的激光类产品”,508所空间激光探测专业总工程师郑永超介绍说,“38万公里外有我们的产品,不仅是508所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激光点阵器是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品的产品,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而除郑永超外,完成激光点阵器产品研制任务的团队成员,是清一色的80后。  

半道儿接任务 最早交产品

  激光点阵器是嫦娥三号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以下简称GNC分系统)中最早交付的单机产品,但当初却是起步最晚的。  

  原来,激光点阵器本来是另外一家单位研制的,不料在技术攻关的过程中遭遇难题无法满足要求,工程进度受到影响。508所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请缨,迅速与GNC分系统抓总单位502所联系,了解总体需求,提出了一份产品技术方案。待方案通过对方评审后,508所基于自身一项自主研发课题研究基础,利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拿出了样机,顺利通过了总体测评。由此,嫦娥三号激光点阵器的研制任务就在508所的“主动请缨”正式启动了。  

  郑永超介绍说,在嫦娥三号整器设计方案已定的情况下,激光点阵器的体积、重量、电路接口也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再设计,既要保证航天产品一贯的高可靠,又要实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月球行走方式。”  

  由于是单机产品,激光点阵器研制团队人员很少。作为国内激光领域的资深专家,郑永超是团队的智囊核心和强力“后墙”;1980年出生的博士张慧是主任设计师兼指挥,也是团队里的大姐,和她一起“白手起家”的副主任设计师王春辉今年27岁、2010年入所,他们俩就是全程负责研制的“主力军”了,其他几个成员则是参与某一环节的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在郑永超的指导下,这支80后小团队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旅程。

  从2010年10月接下任务,到2012年8月交付产品,他们依次完成了电性件、鉴定件和正样件的研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拦路虎,但他们逐一拿下。说起走过的“曲折”,郑永超骄傲地说,“支撑团队走过来的是以国为重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绕着走,而是选择了坚信脚下的路。”  

三套方案让总体单位点头称赞  

  激光点阵器和避障相机是“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激光点阵器提供的光束方程,是避障相机制定巡视器行走策略的依据。也就是说,有了准确的光束方程,避障相机才能判断巡视器前面的月面是平地还是深坑。如何得出准确的光束方程?这就要进行光束指向标定工作。 

  然而,激光探测属于主动光学,激光点阵器打出的光束属于近红外谱段,肉眼不可见,这给光束指向标定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508所在以往的遥感相机研制中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张慧带着王春辉翻阅了大量国内的专利、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成果,参考了美国阿波罗月球车的相关资料,还走访了多家知名高校咨询。  

  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508所研制团队制定了三套标定方案,分别采用大面阵器件、单目相机和双目相机进行标定。16条光束,每条光束要标定三个点,为了保证正确率,一条光线至少要标定三遍,加之三套方案需要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工装,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在资源有限、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合理安排流程,协调试验资源。最终,三套方案做下来,结果相差无几,证明了光学标定结果的可信性,得到了分系统总体单位502所的充分肯定:“你们真是做了不少工作,拿到这么多数据,与避障相机联合试验的效果非常好。”  

这几个80后都很给力  

  谈起团队,张慧说,“这几个80后都很给力”――交给王春辉独立完成的任务,不用督促就能完成得有模有样;电装组头一次接触光纤类产品,看到张慧一脸担心的样子,工艺师李佳宾拍着她的肩膀说:“放心吧,有我呢。”让人瞬间就感觉到背后团队强大的支撑力量。  

  这是八室岳鹏远第一次独立承接激光点阵器镜头装调任务,开始的时候他有点忐忑和为难。与以往装调的遥感器不同,激光点阵器的镜头很小,只有普通纽扣那么大,而且为了调整每束光线的指向角度,要在镜筒内安装绿豆大小的垫片,而为了清晰的观察肉眼不可见的光斑,还需要在黑暗中借助显像卡完成。为了鼓舞干劲,张慧、王春辉和岳鹏远约定“无论早晚,第一天只完成第一个镜头的装调,找到方法”,“如果完成得早,就提前‘放学’!”由于垫片面积不大,如何从整张的铜箔上剪下小垫片?为此,王春辉和岳鹏远还在装调现场开展了一场“手工”比赛,到底是装调专业出身,最后岳鹏远胜出。为了给“身材”娇小的激光点阵器装镜头,大个子的岳鹏远采用了多种姿势,跪着、蹲着。晚上10点,当第一个镜头的装调工作结束时,打开试验室的灯,岳鹏远一边揉揉发红的眼睛,捶捶酸麻的腿,一边心满意足地说:“刚才心里还真没底,装了一个以后路数摸清了,其他的放心吧。”最后还不忘腼腆的补了一句,“其实挺开心的。” 

突如其来的掌声把我拍傻了  

  由于进度紧,所有的假期几乎都被工作“吃”掉了,张慧叹着气说:“我感觉头发都少了一半”,她停顿了一下,“但是也很开心,因为大家在一起经历着成长,认认真真把产品做好是我们心照不宣的共同目标。”  

  2011年9月30日,临近下班,很多同事已经准备回家过节了。此时,张慧和王春辉正抱着刚刚撤下标定台的激光点阵器,从中关村赶往南苑。他们风风火火进入大厅的时候,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掌声给拍愣住了。张慧定睛一看,有六室负责热控实施的、有热控室负责状态确认的、还有电装负责焊线的,满满一桌的人都在笑着鼓掌,桌子上整齐摊放着试验准备用的多层包覆、加热片,“这一下把我给拍傻了,后来想可能是因为我到的时间没有比他们预计的晚太多吧,哈哈。”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大家紧张有序地忙碌起来,国庆节的凌晨1点,电装人员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后,试验前的准备工作终于圆满结束,这意味着当天8点钟的热平衡试验可以如期开始。  

  12月15日1时20分,激光点阵器接到加电指令,测试状态正常,温度遥测正常,点阵图像通过避障相机回传地面,光斑亮度均匀,满足激光探测避障要求,完成了月面工作初始化,并将在后续“玉兔”巡月的激光探测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支80后的年轻团队功不可没,而且他们其中的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在型号任务中独当一面:第一次担任主任师和指挥的张慧,从结构专业出身发展为型号“全才”的王春辉,第一次独立并成功完成了激光类产品镜头装调的岳鹏远……这群充满激情又踏实肯干的80后在航天的舞台上成长着,成就着自己的青春。

相关文章

空天院实现超快波长切换的长波固体激光光源

2023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的资助下,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声光偏转器(AOD)调谐技术和光参量振荡技术(OPO)实现了8.0-8.7μm长波激光的可......

强力激光首次制造“虚拟避雷针”

英国《自然·光子学》杂志17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朝向天空的强力激光能制造出一种“虚拟避雷针”,可转移电击路径。这些发现可能为发电站、机场、发射台等带来更好的避雷方法。最常见的避雷设施是富兰克林避雷针......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实现激光驱动湍流磁重联

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了解到,我国科研人员依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神光Ⅱ”装置,首次在实验室实现激光驱动湍流磁重联物理过程,并通过标度变换用于解释太阳耀斑爆发现象,实验证实湍流过程对耀斑快速触发......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实现激光驱动湍流磁重联

科技日报北京1月17日电(记者张盖伦)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了解到,我国科研人员依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神光Ⅱ”装置,首次在实验室实现激光驱动湍流磁重联物理过程,并通过标度变换用于解释太阳耀斑爆......

激光首次被用于投掷和捕捉单个原子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2月19日报道,激光首次被用来投掷和捕捉极冷的单个原子。该技术未来可用于组装量子计算机。为将几乎与绝对零度一样冷的原子排列成不同阵型,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被称为光镊的高度聚焦......

激光首次用于抛掷和捕获单原子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韩国科学家首次使用激光来抛掷和捕获极冷的单原子,这项技术将来可用于组装量子计算机。相关研究刊发于预印本杂志网站。为将几乎与绝对零度(零下273.15℃)一样冷的原子......

南方科技大学采购激光氧化还原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

公告信息:采购项目名称物理系激光-氧化-还原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采购项目(重新采购第1次品目货物/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其他仪器仪表采购单位南方科技大学行政区域广东省公告时间2022年11月21日16:4......

高功率薄片激光器基横模输出的新方法

近日,大连化物所化学激光研究室(七室)李刚研究员、金玉奇研究员团队在薄片激光器光束质量控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在全泵浦功率范围内使薄片激光器连续输出并保持光束质量接近衍射极限的新方法,并对其......

首个超声诱导激光扫描显微镜面世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刘霞)韩国科学家开发出世界上首个超声波诱导激光扫描显微镜,该技术能够利用超声波临时产生的气泡对生物组织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观察,有望促进生物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实践的发展。......

空间引力波探测星间激光链路构建研究中取得进展

太极计划通过卫星编队的形式进行空间引力波探测,而构建星间激光链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相比应用于星间激光通信、重力场测量等领域的传统星间激光链路构建任务,太极计划需应用有限的星上资源实现三百万公里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