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14 11:31 原文链接: 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决战”黄淮海

  禹城站扎根基层,将科学院与地方结合创造出的模式、技术、经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基层的实际工作,提出新模式、新技术,最后推动国家和区域的农业发展。

  山东禹城县,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主楼里,李振声院士书写的“黄淮海精神”五个大字醒目地挂在墙上。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李振声仍坚持身体好的时候就到这里的试验田里看看他的小麦们。

  山东省禹城县,又被称作“小黄淮海”,这里自然环境并不理想,旱涝、盐碱、风沙数灾并发。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的队伍开进禹城,他们在县西南的新老赵牛河之间,选择了一片旱涝不断、盐碱严重的130平方公里区域,建立起“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提出一系列改造中低产田的办法和科学治理措施。

  1993年,原来重灾低产区的8个地市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这场粮食“保卫战”也被称为“黄淮海战役”。

  此役过后,禹城站声名鹊起,逐步成为中科院最重要的野外综合试验站,并在解决旱涝、盐碱、风沙等方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禹城农业模式”。

  一种科学精神

  “当时20多个研究所,几百名科研人员投身黄淮海,他们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紧密联合生产实践搞科研,风里来雨里去、以荒野为家、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都值得弘扬。”小麦之父李振声将其称为“黄淮海精神”。

  “禹城的成功在于多兵种、大联合、点片面、长期干,禹城黄淮海工作是中国科学院总体工作的一个缩影,‘黄淮海精神’是所有参加黄淮海工作的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李振声说。

  然而,在环渤海的陆海接壤处,仍然有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和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始终是科学家们的心病。

  2010年春节前后,刘小京按照惯例到李振声家里拜访。“我们谈论起环渤海地区盐碱地科技攻关的一些问题。”作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刘小京回忆说,“讨论中,李院士提出,这个地区有可能大幅度增加产量,就叫‘渤海粮仓’吧。”

  如今,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又开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科学家们将在山东项目区改造20万亩滨海盐碱荒地,改良100万亩中轻度盐碱地棉田改种粮食;推行1300万亩的粮食增产计划,到2020年,实现粮食增产30亿斤。

  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攻关任务中,中科院禹城试验站的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经验,突破了一批盐碱地治理、咸水灌溉和耐盐小麦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后“黄淮海精神”时代,科学家们有望在环渤海地区再次实现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创高值的目标。

  一种优越感

  “我在无形中体会到一种优越感,这是周围其他县市区不可比拟的,而这种优越感完全来自于禹城站长期在这里开展的农业试验示范。”王玉东在禹城担任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时深有体会。他说:“禹城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在‘三农’问题解决等方面,得到中科院的大力支持,这包括如何促进农民致富,如何利用新的技术、信息,并在当地推广,转化为成果。”

  由于包括中科院院士李振声等许多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单位的科学家都到禹城去;院里、局里领导经常去禹城讨论问题;各个研究所,包括生物、化学、地学、技术等很多方面的专家都根据具体项目的内容,和当地干部、老百姓一起来共同实施,潜移默化地大大提高了禹城老百姓和干部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

  在山东德州的11个县市中,禹城的发展状态是最好的,农业上处于领先地位,有些工作在全省也排在前几名。

  “中科院对禹城的贡献是全方位的。”禹城站站长欧阳竹说,中科院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一方面注重学科综合,另一方面,能从区域区位可持续发展角度去联系和集成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在禹城开展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这其中,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和禹城的长期合作提高了禹城的知名度,不同时期所开展的试验示范在全国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经验、模式和技术,加强了与各个部门的联系,通过比如项目验收、项目检查等形式,扩大了对外宣传,吸引了各省市来参观、学习,这对禹城的经济发展甚至项目引进、招商引资、外部环境的建设等都有好处。

  不仅如此,禹城站扎根基层,将科学院与地方结合创造出的模式、技术、经验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基层的实际工作,提出新模式、新技术,最后推动国家和区域的农业发展。

  一种生活

  禹城,因大禹在此率众治水而得名。不论是大禹治水的科学性,还是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体现出的精神都影响着几千年的后代子孙。在禹城站,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大禹治水当年的影子。

  “中科院很多科技人员都把禹城当成家,半年一年不回家。吃住在农村,白天在田野。当时,所有科研人员都很能吃苦,一心扑在试验上,确实值得敬佩。” 禹城农业开发办公室原主任、禹城市政府办公室原主任马宪全与科学家都成知心朋友了。

  “我干的都是小事,为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支撑工作。”高级工程师蔡晓光在禹城度过了大半青春,他每年在禹城站的时间超过8个月。

  来到禹城的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就是一白天。中国农业大学一位叫作张海玲的女生,野外实验态度非常认真,因为长期在田间工作,站里的人从来没有看清楚她的鞋子长什么样子,认真劲头让人佩服。

  欧阳竹也已两鬓生白。不过30年间,他和同事们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沃土”,将“渍涝洼地”改造成了科技与生态并举的“粮食大县”。

相关文章

关于药包材生物学评价与试验选择指导原则标准草案的公示

药典委发布关于药包材生物学评价与试验选择指导原则标准草案的公示。拟制定药包材生物学评价与试验选择指导原则。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将拟制定的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见附件)。公示期自......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FC95团体标准立项评估会顺利召开

2024年2月2日,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碳排放标准化领域委员会标准立项评估会在线上召开,会议对3项团体标准进行了立项评估。会议由CSTM/FC95副秘书长韩晓莉主持,来自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通过两项标准,助力工业绿色低碳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工业绿色低碳技术评价通则》、《工业绿色低碳产品评价通则》审定会顺利召开2024年2月2日,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碳排放领域委员会(FC95)在线组织了标准审定会,会议......

产品组成变更,看看农药检定所怎么说?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关于产品组成变更的问题进行答复。问题描述:已登记产品申请产品组成变更,需提交什么产品化学资料?其中涉及到的热储稳定性试验资料、低温稳定性试验资料是否需要认定的试验单位出具?参......

国内规模最大反向充电试验完成

国内规模最大反向充电试验完成,50台新能源车30分钟反向放电近1000度。在江苏无锡,国内规模最大的反向充电试验近日完成,50台新能源车的反向充电功率达到了近2000千瓦,试验历时30分钟。这次试验向......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7月9日晚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携手远征一号S上面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

苏试试验2022年净利2.7亿元同比增长41.84%

4月11日,苏试试验(300416.SZ)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8.05亿元,同比增长20.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亿元,同比增长41.84%;归属于上市......

通苏嘉甬高铁宁波段首根试验钢管桩沉桩成功

3月21日16点28分,137米高的水欣麒1号打桩船将109米长的钢管桩缓缓沉入海中,钢管如“定海神针”般直插海底,标志着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首根试验钢管桩沉桩成功。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

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公布!这75家入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告,公布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涉及120家单位。其中,试验检测类平台共有75家单位上榜,大部分为检测机构。详情如下: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告,公布第五批产业技......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号A/B星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12日16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