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16 14:34 原文链接: 《Science》发表胚胎学革命性新成果

  许多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分节模式。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连续有节奏的脊骨节段性前体形成,这个过程与胚胎中的一个振荡器计时——“分节时钟”有关。直到现在,这个模式过程被认为仅仅是由基因振荡(定期触发新的节段形成)的时间尺度所决定。然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更微妙的分节定时控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节的节奏受一种多普勒效应影响,这种多普勒效应是由发生在缩短胚胎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波(gene expression waves)所引起的。他们对发育分节的过程提出了革命性的描述,该过程不仅由基因振荡的时间尺度控制,而且也由振荡谱和组织缩短的变化所控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11日的《Science》杂志。

  你、我和许多其他动物具有什么共同之处?也许这并不是你想到的第一件事,但是我们像它们一样,有一个明显的分节体轴。在我们的发育过程中,空间和时间的线索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定数量的胚胎节段,后来产生了相应的肋骨和脊椎骨。这个模式过程的节奏,对于确定节段的正确数量和大小至关重要,但是它的时间设置是如何被控制的?

  科学家认为,在脊椎动物中,基因表达波的开始和捕获是由一个复杂的遗传网络所控制,即所谓的“分节时钟”。 捕获的每个波段可触发一个新节段的形成。科学家认为其根本机制就像一个传统的钟表,有一个准确的周期:一个时钟滴答声等于一个新节段。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的Andy Oates和Frank Jülicher与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学研究所的同事合作,研制出一种的转基因斑马鱼(称为Looping),和一种多维延时显微镜,从而让他们能够同时可视化和量化基因表达波和节段形成。他们惊讶地发现,波段的开始和捕获发生在不同的频率,表明分段时间并不能单独通过传统的时钟假说解释。该研究小组表明,这一令人困惑的频率差异,是由一种类似于经典多普勒效应的场景引起的。

  想象一下,一辆救护车开过你身边,你有没有注意到,随着汽车开过去,汽笛的声音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多普勒效应,随着声源接近然后远离你,由声波的频率变化引起。如果你迅速接近并经过一个固定的声源,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事实证明,声波完全不像斑马鱼中的基因表达波。这些基因表达波从动物的后段传播到前段(从尾巴到头部)。当它们这样做时,胚胎发育,改变其形状,并且波段在其中传播的的组织缩短。这会引起组织前端的一种相对运动,在那里向后形成新的节段。这种基因表达波的传播运动,可在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引起多普勒效应。此外,这种多普勒效应受一种不断变化波形引起的更微妙作用调节。这种动态的波长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对分节的时间设置具有相反的影响,但是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更强。由于这种时间设置,决定着体段的数量和大小,因此它影响着发育肋骨和椎骨的数量和大小。

  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于发育过程中时间设置的理解。波形变化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它凸显了发育的复杂特性,和超越胚胎发育稳态和扩展描述的需要。

相关文章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

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表达调控关键基序获揭示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艇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仲健团队和中山大学教授苏应娟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基于统计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麻栗坡兜兰简单重复序列的表达调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