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6 16:12 原文链接: 人体生物钟失调或可导致严重疾病包括癌症及早衰

  据外媒报道,现代社会,加班、不规律饮食或者跨时区旅行,都可能导致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研究指出,生物钟若长期紊乱可能带来严重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和多种癌症,还会引发免疫功能受抑制、认知障碍、体重增加以及提前衰老等。针对上夜班的女性护士和女兵进行的大型研究也表示,上夜班增加了她们罹患乳腺癌的几率。

  报道称,人类睡眠和清醒的生理节律为24小时的生理周期,每天都会被光线重新设定。其会根据当地时区调整人体的内部时钟。这一计时机制非常适合早期的人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黎明到来的时间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是可以预测的、逐渐发生的。

  快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工作日程迫使大部分人使用闹钟来打断睡眠,开始一天的工作。此外,夜间暴露在灯光下;快速在不同的时区间旅行;倒班工作,还有用餐时间的推迟和不规律,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身体生物钟的紊乱:处于这一状态下身体内部的许多时钟无法互相进行协调,也无法与外部的日光循环进行协调,在一些情况下这些时钟完全停止了运行。

  研究认为,生物钟偶尔被打乱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通常不大,例如睡眠受影响或者白天困乏。但长期紊乱可能带来严重的疾病,包括II型糖尿病和多种癌症,还会引发免疫功能受抑制、认知障碍、体重增加以及提前衰老等。

  对于那些在工作日上夜班,在周末回到正常作息的人来说,夜间的光照使情况更加糟糕。对于很多倒班工人,尤其是那些轮班的人来说,昼夜混乱可能会无期限地持续,从而增加胃肠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针对上夜班的美国护士和丹麦女兵进行的大型研究也表示,上夜班增加了她们罹患乳腺癌的几率。

  报道指出,对于那些需要倒班的工作者而言,能让他们格外受益的是那些有关日程安排的建议,可以帮助他们将倒班对健康的危害降至最低,以及倒班之前理想适应天数的建议。航空机组人员和其他涉及穿越时区、国际旅行的工作者则需要更为灵活细致的日程安排法。

相关文章

科研人员发现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牵头发现一个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ATF7,该基因可通过延缓细胞衰老和降低老年个体的炎症水平,从而促进健康长寿。据介绍,慢性低度炎症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

要食品安全也不能谈“添”色变

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

2022中国家庭健康大会召开

 “健康家庭预防先行”圆桌讨论。(会务组供图)12月26日,以“好家风健康行”为主题的2022中国家庭健康大会暨2022年度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大会家庭健康分会在京召开。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

每天6000步心脏更健康

最不活跃的老年人从步行中获益最多。图片来源:GettyImages不必每天10000步,只要多走一走,就能离健康更近一些。美国科学家发现,每天步行6000步至9000步,可降低心血管发病概率,如心脏病......

360万元|福州市疾控制中心采购核酸提取相关设备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新址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子项四)货物类采购项目项目编号:[350100]ZK[GK]2022018发布时间:2022-12-1214:29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

NatAging:为何女性比男性长寿但在晚年更易遭受疾病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药物雷帕霉素仅会延长雌性果蝇的寿命,却并不会延长雄性果蝇的寿命;此外,雷帕霉素仅能减缓雌性果蝇肠道中年龄相关的病理学改变的发生。药物对女性和男性的影响或许......

中山六院综述,将膳食纤维与炎症性疾病联系起来

原创转网转化医学网收录于合集#行业动态499个饮食可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并对宿主的生理、新陈代谢和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膳食纤维是复杂的聚合碳水化合物,不能被人类基因组编码的酶代谢,通过厌氧发酵被肠......

慢病健康智能管理开启新路径

 时任青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天传在项目启动会致辞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青岛附属眼科医院供图眼底是全身唯一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部位,一张小小的眼底......

156亿!多部门下达传染病防控经费预算,大批需求来了!

日前,国家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重大传染病防控经费预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此次提前下达的2023年......

上海探索成立院士健康科普基地专家牵头科普

“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授牌仪式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举行。首批六个“健康上海行动院士科普基地”,由王正敏、葛均波、李兆申、黄荷凤、范先群、贾伟平六位院士牵头建设。他们是不同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