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9-04 10:59 原文链接: 美国科学院女院士杨薇:事业家庭可以双赢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华裔生化科学家杨薇对DNA修复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作出卓越贡献,去年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让全美华人引以为傲。然而,实际上她初到美国时只怀揣200美元,生活适应不良终日郁郁寡欢。她甚至坦言,最初选择科学之路一半是由于被“逼上梁山”。杨薇在接受专访时,讲述她的心得体会和人生故事。

  杨薇现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资深研究员,她别出心裁形容科学家像是抽丝剥茧的侦探,又像玩耍不知疲累的孩子,还像瞄准目标的狙击手。“我研究蛋白分子,找到病因,从而找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过程有如寻找治病时要瞄准的“靶子”,不仅要知晓相关分子的名称,更要研究它的功能和纤维结构。

  杨薇殷切期望更多年轻人能投身科学界。在她看来,科学家的工作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侦探工作般扣人心弦,循着蛛丝马迹步步推理,排除不重要因素,筛出关键线索,最终找到“犯罪”病因并将其“绳之于法”。她说,若真心热爱科学研究,工作就会像孩子玩游戏一样,从不觉疲累。她已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头衔,论文频频登上世界一流科学杂志,却丝毫没有停步之意,时刻鞭策自己“做出下一个更漂亮的研究”。

  杨薇在1980年考取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1983年赴美深造。

  初抵美,她在生活和学习上处处碰壁,一度郁郁寡欢。杨薇白天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上课,当时英语未精,在文科选修课上有如鸭子听雷,在擅长的理科课也来不及记笔记。由于经济拮据,晚上还要在中国餐馆冒着被逮捕遣返的危险打黑工洗盘子。

  她感叹,在中国时她随波逐流,凡事有父母师长安排妥当;在美国却不得不破釜沉舟。眼看学生签证限期将至,又未有心仪工作,杨薇申请奖学金继续深造,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与生化结下毕生之缘。

  她评价美国教育赋予她开放、自由、独立的精神;中国教育则打下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在杨薇看来,新一代留美中国青年研究员传承华人刻苦钻研精神,却缺少科学“造反”精神和集体意识。有的年轻人眼界、思路窄,导师指到哪才做哪;有疑问宁愿掏出手机查Google,都不愿寻求团队帮助。

  她目前的日常工作是指导学生、继续个人研究和撰写论文、出席学术会议,但也毫不耽误周末与朋友相约爬山,假期与丈夫环游世界。她说,对于科学家来说,每人都是自己的老板,为自己负责,掌握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杨薇个人简介

  杨薇,金塘镇大丰河渡杨家(今属河平社区)杨星房后人,2013年5月1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新科院士。

  杨薇于1963年在上海出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生化专业。1983年未毕业就自费留学美国,两年后取得纽约州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化硕士学位,以满分成绩毕业。接着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于 1991年取得生化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成绩出色。1995年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主要从事DNA错配修复方面的研究。

  自1995年起,杨薇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在4年时间里发表65篇极有影响的论文,一举获得“终身研究员”荣誉,成为当时美国屈指可数的有杰出成就的年轻女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留美女科学家”的“五朵金花”之一。杨薇博士主修结构生物学,以爱克斯光晶体衍射的方法断定蛋白及核糖核酸的大分子结构,从事的基础研究包括“DNA复制、修复及重组”,应用性的研究课题涉及遗传性肠癌的诊断与防诊,皮肤癌、早衰及爱滋病毒的预防与治疗。十多年来,她在世界一流医学科学杂志如《细胞》,《自然》,《科学》上发表近50篇学术论文。曾多次到国家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地讲课,进行业务指导, 广受好评。

相关文章

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升空

它是人类在地球上活动的侦察员,通过三大载荷“利器”全天时协同观测,观察人与自然如何交互作用,精细刻画着“人类活动痕迹”的点点滴滴。它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吹哨人”,监控人类“不文明行为”,动态、多尺度、......

专家共议开放科学与开源创新发展

11月7日,开放科学与开源创新发展论坛在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期间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出席论坛,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科创中国”开源创新联合体理事长龚克主持开幕式并做主旨报告。......

为女性科技工作者赋予更多资源和信任

“目前一大批女性科技工作者已经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但是仍然要呼吁全社会应给予女性科技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支持和尊重,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赋予更多的资源和信任。”在11月7日......

10人获得国家级荣誉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向全社会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马玙、毛献群、冯益柏、庄文颖、刘家富、李德仁、吴尊友、沙国河、易志坚......

聚焦生态、医疗、信息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了“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十大科学问题发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这些问题主要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

基础研究突破亟需国际科技合作

“科学、技术和创新正在改变理解和影响世界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其变革潜力,引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在11月6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中强调,只有通过开放、信......

科学让“鬼”无处可藏

世界上有不少人相信鬼的存在。其实,大多数“见鬼”经历都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你所害怕的“鬼”,往往只是一种错觉。1.电磁场加拿大神经学家迈克尔·波辛格花了几十年研究电磁场对于“见鬼”的影响后做出了一个......

30人入选|第四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出炉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奖励条例》(试行)有关规定,第四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拟授奖人选已经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投票产生。为体现奖励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社会监督,现将拟授奖......

新研究指出追踪新冠病毒起源应以史为鉴

“追踪新冠病毒的起源,应该从与病原体无休止的战斗中吸取教训。”7月30日,在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的一项新研究中,中科院院士高福、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王奇慧等写道。他们......

“十大科学技术问题”揭晓!|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

今日,首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隆重拉开帷幕,由1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们提出并投票产生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在开幕式中重磅发布,这些问题体现了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们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