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7 10:02 原文链接: 陈宜张著作《突触》:研究“突触”的一块基石

   读陈宜张院士沉甸甸的学术著作《突触》,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是一位老科学家在科学征程上执着追求的赤诚。陈宜张已87岁,成就卓著,仍没有懈怠,辛勤耕耘,在独立出版54万字的《神经科学的历史发展与思考》五年之后,又以一人之力推出大作《突触》。其为神经科学传道授业的热忱,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学界晚辈为之汗颜。

  是什么原因让陈宜张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写《突触》这样一本学术界最前沿的科学著作呢?原来,陈宜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读过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书,谢灵顿的《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艾克尔斯的《突触生理学》等。那时候,刚刚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确认“突触”概念和用微电极技术记录突触后电位。在今天看来,一定是当时“突触”这个黑匣子激发了当年陈宜张。在一个甲子学术生涯的过程中,每一时期学术上的新突破和新认识想必使陈宜张欣喜若狂、熟记于心,然后又在新的问题里滋生新的遐思和狂想。

  这个猜测可以从《突触》总共28章所描述的每一事件中得到验证。这本著作不是通常所见到的某些观点的翻版,而是注入了作者全部思想而升华出来的理性篇章。在书中可以读到有关于“突触”的各方面,还可以读到在其他著作和文献里读不到的,如第26章的《沿着还原论往深处走:突触分子机器》、第28章的《突触概念与突触进化》中关于“生理突触”“免疫突触”和“‘细胞学’突触”等跨学科概念的论述,读后令人感到精彩绝伦。

  笔者之一陈军的学术生涯受陈宜张影响很大。在刚刚学习电生理学技术时就读过陈宜张主编的《神经系统电生理学》,神经科学领域刚刚兴起分子生物学技术时还读过陈宜张主编的《分子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发育分子生物学》。今天,当他刚刚把课题方向转到“慢性痛及其精神共病的脑机制研究”方向上来之时,这本《突触》又将帮助他消化和吸收很多关于“突触”的新的和前沿性的理论基础。

  另一笔者王建军曾在进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之初即得到陈宜张的具体指导。1984年,面对简陋的仪器,因没有研究经费和课题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是陈宜张将自己手头的一个课题交给了他来做。但当笔者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向《科学通报》投寄论文的时候,陈宜张却谦虚并执意地将自己的名字从作者行列中删除。

  这本《突触》里引用的文献纵横百年,最新的更新到2013年立秋止笔日。它既适于刚刚从事神经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也适于从事神经科学教学和研究的资深学者,是一本与时俱进的“突触”百科全书,也是探索突触的一块基石。正如周光召在为“科学专著”系列丛书作序中讲到那样:“著书立说乃是科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著书立说,既是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需要,也是探索未知领域、开拓人类知识新疆界的需要。特别是在科学各门类的那些基本问题上,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常常成为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石。”

相关文章

新研究揭示自我中心编码的细胞和亚细胞机制

确定空间信息的表征机制是探讨空间信息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为学习记忆中空间场景处理原则提供了重要启发。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研究员王成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

揭示帕金森病中蛋白聚集的秘密:NEMO蛋白的关键作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或阿尔茨海默病,与大脑中蛋白质聚集的沉积有关。当细胞废物清除系统存在缺陷或超负荷时,这些聚集物会积累。一种主要与免疫系统信号传导过程相关的蛋白质NEMO可以防止帕金森病中发生......

自适应神经连接光子处理器问世

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联合团队现已开发出一种所谓的基于事件的架构,该架构使用光子处理器,通过光来传输和处理数据。与大脑类似,这使得神经网络内的连接不断适应成为可能。这种可变的连接是......

我国学者发展出外场诱导的神经网络力场新方法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蒋彬教授课题组在发展场诱导的原子神经网络力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原子模拟是人们在微观层面理解复杂化学、生物和材料体系的光谱、......

我国科学家成功探测人工神经元突触的量子成像

1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孙方稳课题组与合作者合作,制备了基于二氧化钒相变薄膜的类脑神经元器件,并利用金刚石中氮-空位(NV)色心作为固态自旋量子传感器,探测了神经元突触在外部......

将领域知识引入神经网络,MIT团队用光谱Transformer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图谱

代谢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竞争和疾病病理学的小分子,部分原因是大规模社区努力测量数千种代谢物标准品的串联质谱。然而,在临床样品中观察到的大多数光谱不能与已知结构明确匹配。令人惊讶的是,用......

突破国外封锁!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

川大团队揭示神经元进化缺失的一环,填补神经元空白

1997年,从高中考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来,26年间陈强始终在和生命科学打交道。从北大博士毕业之后,他来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了6年的博士后研究。2013年,陈强回国加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Nature:神经退变和脑衰老过程中神经元DNA修复新机制

近期,Nature 发表了题为:ANPAS4‐NuA4ComplexCouplesSynapticActivitytoDNARepair的研究论文【1】,揭示了神经元在外部刺激下维持基因组稳......

效仿人脑节能,可用于AI的大型类脑神经网络实现

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所(CWI)科学家展示了类脑神经元如何与新颖的学习方法相结合,能够大规模训练快速节能的尖峰神经网络。潜在的应用包括可穿戴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