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20 09:55 原文链接: 张丽华:献身科研事业的“女中豪杰”

张丽华

  从大学的专业选择,到攻读研究生单位的选择;从当初的大连化物所子弟,到现在成为地地道道的大连化物所人,张丽华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大连化物所联系在一起。

  女硕士、女博士、女研究组组长,这些在中国科学院不足为奇,她们在用女性独有的魅力献身科研事业。

  张丽华既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也是该所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以下简称1810组)组长。虽然大连化物所研究组组长是女性的比例不高,但能挑起研究组组长重任的,都是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不解之缘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张丽华从小就跟大连化物所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丽华出生在大连,父亲是大连化物所的老一辈研究员。作为大连化物所的子弟,她从小就生活在研究所大家庭般的氛围中,伴随着研究所的发展长大。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童年时代的张丽华就对大连化物所常怀好奇,“那是一所既神圣又神秘的科学殿堂。”她回忆道。

  谈到今天的大连化物所,张丽华说:“经过6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科研综合实力上,还是软硬件环境建设上,大连化物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大学的专业选择,到攻读研究生单位的选择;从当初的大连化物所子弟,到现在成为地地道道的大连化物所人,张丽华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大连化物所联系在一起。

  当记者问及她与大连化物所的这种缘分时,张丽华发出这样的感慨:“能够在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的研究所工作,如果说开始是一种缘分,那么到后来更多的就是责任了,那就是要为研究所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心怀感恩

  采访中,张丽华总是面带微笑。她称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儿”,有恩师的一路扶持,使自己的科研之路走得非常“顺利”。

  提到恩师中科院院士张玉奎,张丽华总是无限感激。1999年,在研究组刚刚组建之际,人手极为短缺,张玉奎仍坚持将她送出国进行博士后工作。那段工作、学习经历让张丽华一生受益匪浅。

  时至今日,张丽华谈及张玉奎支持她出国时的这段经历,仍难掩感激之情。她表示,对恩师最好的感谢和报答,莫过于在科研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回国以后,张丽华以其出色的科研工作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而后获得择优支持。2009年年初,她又获得200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这些成绩印证了张丽华对恩师的回报。

  2009年,大连化物所建所60周年,也是张丽华所在研究组建组10周年。那时她带着全组职工、学生20余人到长沙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全国色谱会议。

  20多人一起到长沙一个星期的花费不小。“比起学生们在大型会议中的收获,这些花费是值得的。”采访过程中,张丽华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学生”。走进办公室,她向记者谈起的第一件事就是2009年4月与大连化物所生物技术部的几位组长一同跟随研究生部到武汉大学举办招生宣传会。

  张丽华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当年在日本神户的国际会议上,她注意到一个年轻人的口头报告非常出色,并且报告的研究方向——分子印迹正是目前自己研究组需要的课题。会后,张丽华主动找到报告人,劝说他能加盟自己的研究团队。

  张丽华希望能像当年张玉奎为自己提供空间一样,给优秀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而今,这位已步入中年的“女中豪杰”,正在承担起大连化物所科研队伍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

  攀登高峰

  虽然获得众多奖项,但张丽华仍谦虚地表示:“自己还算不上什么科学家,只能说是个科技工作者。”

  谈及研究组目前开展的科研工作时,张丽华总是兴趣盎然。她告诉记者,1810组的研究方向定位在“针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度检测,侧重于开展基于多维液相色谱和多维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的研究”。

  目前,研究组正在将蛋白质组学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和微流控芯片用于生物样品快速分析的研究方面下功夫。此外,还将继续深入化学生物学中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完善缺血性脑中风诊断试剂盒的组成和工艺;加强同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新项目的合作开发。

  在上述研究课题中,既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项目,又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既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也包括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

  这么多科研任务却没有让张丽华感觉到累。她说:“兴趣和勤奋是最好的老师,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有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才能走向成功。”在张丽华电脑屏保上有这样一行字——“今天要做的事情不要留到明天!”

  除了尽忠职守地完成科研工作,张丽华对待其他事情也一丝不苟。在大连化物所组织的一次乒乓球赛上,她出球接球的一招一式尽显认真与执着。最后,随着一记大力扣杀,她帮助团队锁定了胜局。

  未来,她将继续在布满荆棘的科学高峰上奋力攀登。

相关文章

教育部: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

逆向孵化,“科研飞地”会是释放创新资源的有力途径吗?

不知大家是否有意识到一个现象,资源富集,似乎在任何行业都存在。在医疗创新领域,以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发达地区聚集了最多的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并且通过完善而丰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继续吸引......

做好政策加减法,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科研人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源泉。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科技部、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

马月华:全力以赴担好每份责任

研究员、师者、母亲、子女……马月华和大多数人一样,身兼数职,扮演着许多角色。在平衡好这些身份肩负的重担的同时,仍能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马月华来说并不容易。路途艰难,但她从未放弃......

11%硕士继续深造,导师们却愁坏了

继考研热后,考博热正在兴起。有数据显示,2022年硕士研究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的占比11%,显著高于2021年的4.3%。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学生考博热、考博难、延迟毕业多的同时,博导招生也不易。有......

国家开展科研“减负行动3.0”,青年科学家迎来重大利好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国科发政〔2022〕214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教育厅......

“催化”创新,科研助理来帮忙

“奇怪,试管里的瓢虫怎么找不到了?”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的实验室里,学生蒲顾月正在操作昆虫染毒试验。可当他照例打开培养管,却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瓢虫幼体,急忙向身边......

科学家制备出高性能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开和研究员刘生忠团队采用狭缝涂布制备技术,结合真空法氧化镍薄膜的表面氧化还原策略,制备出了高性能大面积钙钛矿太阳电池组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焦耳》上。目前,实......

怎样的科研参与更能提升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研参与常被誉为一种高影响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中愈发得到重视,并通过开设科研训练课程、组织科研实践活动、提供科研专项基金等方式,提升我国本科生科研的参与程度。然而,科研参与能否促进本科......

科研如何真正地满足社会需求

2022年7月19日出版的Nature杂志发表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传播系助理教授JessicaEise博士的文章,介绍了她在提高科研对于社会需求的相关性方面的体会。她写道:我的研究要与哥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