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21 16:54 原文链接: NIBS、北大《CellResearch》新文章

  2014年10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以“Postzygotic single-nucleotide mosaicisms in whole-genome sequences of clinically unremarkable individuals”为题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Bayesian的嵌合基因分型法和一系列有效的误差滤波算法,利用它们,研究人员能够从三名临床上不起眼的成人外周血的80×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中,识别出17个单核苷酸突变(SNM)位点。

  本研究通讯作者分别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魏丽萍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月华教授。魏丽萍教授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主任、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获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曾在Genome Res、Nat Genet、Plos one、Cell、Cell Res、Plant 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张月华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现任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类与术语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北京市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癫痫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长期长期从事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遗传嵌合现象(genomic mosaicism)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指发育或衰老期间发生的遗传学改变,可产生两个或多个细胞群,每一个细胞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序列。一小部分体细胞和/或生殖细胞中的 DNA变化,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基因组范围内,从染色体异常和拷贝数变异(CNVs),到小片段插入缺失和单核苷酸替换,而有所不同。

  同一个人的受影响组织vs正常对照组织的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对比,已经发现了嵌合现象在多种癌症以及几种生长障碍(包括Proteus综合征、Ollier综合征、Maffucci综合征、CLOVES综合征、Schimmelpenning综合征、Sturge-Weber综合征)和几种脑畸形中的作用。

  理论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嵌合体。事实上,嵌合现象的许多散发案例,都是在临床上不值得注意的人当中被报道的,有时候是患有一种遗传疾病的儿童的父母,从而凸显了嵌合现象在遗传咨询中的临床重要性。很遗憾,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在临床上不起眼的人当中只确定过相对大的嵌合体。这些包括:通过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或SNP芯片分析确定的结构变异和CNV,以及利用转位子特异性靶向测序确定的神经元细胞体反转录事件。

  另一方面,由合子后(postzygotic)单核苷酸突变(pSNMs)引起的嵌合现象,在基因组范围内并没有在临床上不起眼的人当中被确定。从全基因组或靶向测序数据识别pSNMs的现有算法,需要一个相匹配的对照样本,例如 JointSNVMix、Varscan 2、Strelka、EBCall、muTect、Mutascope和LoFreq。因此,临床上不起眼的人全基因组中的pSNMs基本模式,仍然是未知的。本研究的目标就是研究这些模式,根据新一代测序、贝叶斯基因分型法和严格的误差过滤算法,开发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贝叶斯的嵌合基因分型法和一系列有效的误差滤波算法,利用它们,研究人员能够从三名临床上不起眼的成人外周血的80×全基因组测序中,识别出17个SNM位点。研究人员利用单个克隆片段的焦磷酸测序、Sanger测序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对pSNMs进行了彻底的验证。等位基因变体分数范围在5%到31%之间。

  研究人员发现,C→T和C→A是合子后突变的主要类型,类似于肿瘤组织中的体细胞突变型。模拟数据表明,总体突变率比癌症低一个数量级。研究人员在同一个体获得的多个样本当中(包括血液、唾液、毛囊、颊黏膜、尿液和精液样本),检测到不同的pSNMs等位基因分数,这表明pSNMs可能影响体细胞以及生殖细胞的多个来源。

  两名成年人其子代被诊断为Dravet综合征。研究人员在这两个不相关人的SCN1A中(Dravet综合征的一个致病基因),确定了两个非同义的pSNMs,发现突变等位基因被传递到他们的后代当中,凸显了在遗传咨询中检测pSNMs的临床重要性。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提高鲜食玉米耐热性基因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玉米种业室团队以甜玉米为研究对象,对甜玉米高温下的表型特征变化进行观察,发现了提高鲜食玉米耐热性基因。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JournalofMo......

藻际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杜宗军团队解析了不同海洋大藻的核心微生物类群,发现了其强大的多糖降解潜力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并对藻际微生物区系和周围环境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

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7月26日,中国工......

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揭示白僵菌合成β卡波林糖苷的进化与代谢机制

7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成树研究组完成的题为Abacterial-likePictet-Spenglerasedrivestheev......

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甲福明有助抗老化

香港大学(港大)20日公布,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甲福明(二甲双胍)有助抗老化。港大医学院表示,甲福明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甲福明除了可稳定......

多变异多基因协同贡献AD遗传易感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基于大规模病人-对照人群的遗传学研究,特别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鉴定到近百个可靠的AD遗传风险相......

Cell:新研究有助于确定使我们成为人类的基因变化

大约700万年前,人类从我们最接近的动物亲戚黑猩猩那里分离出来,在进化树上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分支。在此后的时间里---从进化的角度看是短暂的---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使我们成为人类的性状,包括比黑猩猩大得......

基因告诉你画蛇“添足”不是没道理

成语画蛇添足,常用于形容做事多此一举,因为蛇并无脚。但爬行动物领域的研究学者认为,蛇的祖先是蜥蜴,在远古时期,蛇也是有脚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近日,这一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经过长达五年的研究,......

科学家创制广谱抗病基因绿色稳产防控“水稻癌症”

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多家科研单位,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一个新基因RBL12,可在稳产基础下,显著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等级,对推动作物抗病育种、植物病害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RBL1工作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14日......

《自然》发表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26家单位联合研究

近日,复旦大学、西安交大、中国医学科学院等26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人群泛基因组联盟(CPC)一期研究进展。6月14日,相关成果以《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