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30 16:07 原文链接: Nature子刊:中草药成分马兜铃酸致癌

  这项研究由国际癌症基因组肾癌协会(CAGEKID,生物通译)领衔完成,揭示了肾癌与一些中草药中常见成分:马兜铃酸之间的重要关联,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2003年,新华社记者朱玉发表的一篇报道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这篇题为“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的文章在两三天内被500多家报刊采用,向全社会披露了龙胆泻肝丸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问题,引发了震动全国的龙胆泻肝丸事件。

  这篇报道主要指的就是龙胆泻肝丸的配方药物之一关木通中含有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经医学界研究认为,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可引致肾脏中毒、破坏肾功能、肾衰竭及尿道癌,甚至死亡。这种化学物质引起的肾脏损伤无法恢复,由此还创造了一个医学名词“中草药肾病”。

  CAGEKID协会致力于研究肾癌疾病的致病成因,此次最新项目完成了来自捷克、罗马尼亚、俄罗斯和英国的上百份肾癌患者样品DNA和RNA测序,此外还包括正常对照组的DNA和RNA测序。

  从中研究人员发现肾癌这种癌症类型存在一些特殊的遗传突变,这些突变会影响特异性生物学途径和系列基因。

  肾癌,也就是肾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它是美国第八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在2014年导致了近6.4万新增病例,近1.4万人死亡。在全球,它每年导致20多万新增病例,10万人死亡。

  在大部分罗马尼亚患者样品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与马兜铃酸密切相关的一些高频率遗传突变,这一发现指出肾癌也许存在人群差异,并且确认了马兜铃酸是一种致癌物质。

  这项研究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领导完成,这一研究机构完成了DNA数据分析,“这项研究数据包括来自罗马尼亚的14 例病例,其中12例都发现了这种特殊的突变模式,”麦吉尔大学,基因组Quebec创新中心Mark Lathrop 表示,“我们将进行更多样品的分析”。

  EMBL-EBI的研究人员则贡献了他们在处理分子大数据方面的经验,“我们组在这项研究中分析了很大数量的RNA数据,从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异常现象,”EMBL-EBI功能基因组学主任Alvis Brazma说,“显然存在基因功能缺失,这主要的原因在于选择性剪接模式。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融合基因,也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基因对,它们产生的产物会感染细胞的正常功能。”

  “这一肿瘤基因组项目完成了来自许多不同国家,具有潜在患癌风险的样品分析,具有其独特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WHO)Ghislaine Scelo 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大规模测序进行的系统肿瘤DNA解析,能识别之前未知的癌症成因。”

  关于马兜铃酸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几年前国内的学者发表文章,发现了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 的致病机理,以及预防马兜铃酸肾病提供了重要资料。

  马兜铃酸(AA)的主要毒性成分是AAI,研究人员发现肝脏CYP1A参与AAI的氧化代谢,此代谢过程使小鼠血液及肾脏中AAI的含量降低继而减轻AAI所致的肾毒性。肾脏不仅是还原代谢AAI能力最强的器官,也是AAI毒性的靶器官。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AAN机理提供了新的依据、为马兜铃酸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

新基因疗法或能减缓“渐冻症”病程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瑞典于默奥大学官网27日报道,一种美国研发的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Toferson显著减缓了一名ALS患者的疾病进程。服药4年后,该患者仍可爬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