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2-01 08:25 原文链接: 陈吉德:可怕的学术潜规则

“潜规则”是一种没有明文规定、潜伏于表象之下的隐性游戏规则。在官场、娱乐圈、足坛、教育界等许多行业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潜规则,学术界也未能幸免。只不过学术的潜规则更“潜”、更隐蔽,这主要是因为它披上了“学术”的神圣外衣。
 


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潜规则,比如著作主编只写个引言和结语,很少写正式内容;研究生发表论文通常要署上导师的名字,而且要放在前面;申报课题时总要设法找一帮人成立课题组(行话叫“借桥过路”);学术评奖主要不是评学术,而是评学术背后的资历、地位、关系;申报学位点时一定要“疏通”评委;学术研讨会通常要发礼品或者观光旅游;学术评论时要尽量讲优点,最多只能在结尾来个“但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潜规则虽然既不能拿上桌面,也不能见到阳光,但有时候比桌面上和阳光下的规则(即所谓“明规则”)对人更有约束力和杀伤力,因为它得到大多数人的默许和遵守,如果你不遵守或者破坏了这种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游戏规则,就可能成为“圈里”的另类,甚至被淘汰出局。有一次,某位年轻学者担任学术评奖评委,在评奖过程中秉公办事,实事求是,把一位刚毕业的研究生论文推荐为获奖作品,之后,评委会主任立即批评他太书生气,不该感情用事。此后的评审委员会中再也见不到该学者的身影。
 
学术潜规则本质上是一种学术腐败规则、利益均沾规则,它败坏了学术风气,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环境。比如,现在大部分高校规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时要实行导师回避制和一票否决制,但是,答辩组成员大都是导师的熟人,该怎么做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哪位不知好歹,偷偷地投了反对票,之后只要大家一核计,立刻就会“原形毕露”。显然,阳光下的“明规则”被这种潜规则“潜”得荡然无存,由此造成一个可怕的后果是,研究生论文答辩几乎没有不通过的,除非你犯了特别大的错误,比如抄袭、剽窃;更可怕的后果是,研究生平时不安心学习,不努力做论文,因为答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认认真真搞的形式和踏踏实实走的过场。
 
就像官场的“说是说,做是做”,娱乐圈的“先上床、后上戏”,足坛的黑哨、黑幕一样,学术界潜规则的出现也由来已久。我想其因主要有二:一是体制问题。目前的学术体制还没有消除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个别部门和个别人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审批权和分配权,长此以往,就会滋生潜规则。比如,几年一次的博士点评审都是各高校博弈的重点,这种博弈除了比学术势力之外,还要比公关力度,有时公关力度比学术势力还重要。有的高校甚至拨专款,校长带队进行公关。显然,假如主管部门加强保密制度,严禁泄露评委信息,公关的潜规则就派不上用场。二是趋利意识。潜规则其实就是利益分配的某些不便言说、不用言说的规则。如果没有趋利意识,也就无所谓潜规则了。对于潜规则,无论你是被迫遵守还是主动介入,一定都是背后的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利益在作怪。三是从众心理。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的观点,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就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其智力水平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十分低下。对于这种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学术界的潜规则与这种从众心理有着必然关系。比如前面所说的论文答辩一票否绝制,在别人都投赞成票的从众心理作用下,这否决的一票就很难产生。
 
面对学术界各种各样的可怕的潜规则,几年前就有学者痛陈道,如果不消除潜规则,将来的学术生态系统将不堪设想。但如何消除潜规则,这位学者并未多言。在我看来,无外乎两方面:完善体制和加强自律,但无论是完善体制还是加强自律,都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相关文章

20202023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第五轮通知

    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联合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的《2020—2023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将于2023年6月9-......

国家自然基金委通报今年首批八起学术不端案件七起涉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4月11日的通报还涉及一篇中文期刊论文相关的学术不端案件。4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通报了2023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第一批次8个案件的处理结果。因涉嫌买卖实验数......

资源“高配”和拔尖人才将如何“化学反应”

聆听院士和知名教授讲座报告,参观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等机构,进入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生物采油实验室科研轮转,负责“航天育种菌种及代谢产物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

关于开展2023年度重要学术会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科协组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新地标”建设工作部署,建设学术创新高地,中国科协组织面向科技领域征集高质量学术会议,形成《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2......

重磅|学术论文编写标准发布!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大学、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中国科......

当ChatGPT杀入学术出版领域,有人围堵,有人悄悄打开大门

导读最近,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到了天际。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来沟通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

“学官”更应带头坚守学术头衔纯洁性

一些学者官员(以下简称“学官”)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学术头衔,无疑将引起学术界内外人士众多微词。“学官”手中握有的学术资源及其资源分配权力越大,其学术头衔往往也越“高级”。这种非学术因素对于学术......

学术造假论文撤稿10年后,仍被引用360次,近9成不知情

一篇学术造假论文,撤稿是其“命运”的终结吗?至少现实不是这样,它还可能反复被后续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继续误导研究。美国著名麻醉学家斯科特·鲁本(ScottReuben)学术欺诈案曾轰动一时。他至少有20......

学术圈掀起离职潮他们身负贷款+育儿离职的背后是?

SarahTashjian是家族中的第一位大学生,目前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然而,她正在考虑离开学术界。她感叹道:2015年时,坐拥10篇一作论文,就能让学术之路畅通无阻。如今,她发表了2......

院士莅临与青年学者共叙分析测试佳话

——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开幕2022年7月17日上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在山东青岛黄海饭店顺利举办。本届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