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0 08:09 原文链接: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靠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实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应当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主动作为,率先垂范,承担重任。国有企业要坚持突出主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自主创新、切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国内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只开采海洋石油的大型石油公司。中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已经在我国海上发现127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38933.5万立方米,天然气727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中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2003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中海油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12%,利润增长了247%,各项效益指标在国内同行业居领先地位。

  中海油能取得如此好的经济效益来之不易,因为海洋石油开采成本和风险都远远大于陆地石油,海上打一口油井的成本是陆地的5到10倍。那么,是什么支撑了中海油如此好的业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认为,核心就是企业及时地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傅成玉说,目前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40亿人口要实现工业化,而占世界人口比重很小的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消耗了全球60%的能源,如果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走他们的老路,地球资源将无法支撑。从宏观面看,老路走不通,从单个企业看,同样如此。以中海油为例,在石油行业中,中海油属于“三小公司”,即经济规模小、组织规模小、对国家贡献小。因此要和规模更大的很多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找到中海油的比较优势,而不能照搬他们的传统思路,否则一定没有竞争力。因此中海油的做法就是两个字:转变,即走一条有中海油特色的发展之路。

  那么中海油的发展特色是什么?傅成玉认为首先是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为龙头,向科学技术要竞争力,要效益。

  近年来,中海油集中力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比如,2010年2月26日,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 在上海外高桥船厂顺利出坞。这座国际领先的超深水钻井船技术含量高,拥有多项世界第一的纪录,其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使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一步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并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傅成玉说,技术进步已经给中海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公司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与国际同业相比,仍具有较大相对优势。

  其次是中海油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傅成玉说,在企业改革和改制方面,中海油转变了传统思路。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都是采取主辅分离,然后让主业携优质资产上市,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中海油则有所不同,公司的观念是,企业没有坏资产,只有没有用好的资产。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财富,而不是企业的包袱。按照这样的理念,中海油在效益最好的石油公司上市以后,并没有把剥离下来的80%的人员弃之不顾,而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在坚持主业发展更优更快的同时,激活和带动辅业资产,先后成立了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此举使得中海油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也使企业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中海油的第三个发展特色。傅成玉说,包括中海油在内的所有石油企业都在发展下游的炼化产业,而中海油着重在原料、技术和成本管理上创造产品的差异化。以聚乙烯为例,中海油的产品80%是国内不能生产的替代进口的产品。

  傅成玉说,差异化发展思路更体现在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大头。而目前我国煤炭的转换效率很低。比如煤电,60%以上的能源在转换过程中浪费。傅成玉说,如果在这方面提高效率,不仅节能效果巨大,而且可能会对我国整体能源产业都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从2009年开始,中海油启动煤基清洁能源研究,力争将煤炭转换效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海油还最先在国内开展液化天然气项目,较早地进入了车用电池项目等其他能源领域。

相关文章

多个领域奋勇拼搏正当时中国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

4月2日,《新闻联播》报道了经济发展、商业航天、数字中国建设、湾区经济以及生态保护、能源等领域的新进展、新成绩,同时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公布的利好消息、假期出行数据等资讯,在这个春天......

中国石化川西气田建成投产天然气年产能20亿立方米

3月12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的第三个千亿方海相大气田——川西气田全面建成投产,年产能20亿立方米天然气、13万吨硫黄,为我国西南地区及川气东送沿线提供更多清洁能源。四川盆地......

理化所等在低温压缩膨胀一体机样机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通过船运输液化天然气(LNG),是天然气在全球流动分配的主要形式。LNG在运输和输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蒸发气(BOG),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当前,亟需开展国产化船......

探明储量1330亿立方米!“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突破

1月17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再获突破,由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提交的位于四川盆地的合兴场气田1330.1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标志着......

全球规模最大|我国成功建设年产量60万吨的乙醇生产装置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基于我国自主技术建设的年产量达60万吨的乙醇生产装置12月28日启动试生产,该装置以焦炉煤气为原料,成功产出合格无水乙醇。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乙醇工业生产装置。该装置依托中国科......

首套国产气质分析仪投入运行,中国计量院提供测评验证服务

近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自主研制的国产化气质分析关键设备系列仪器,首次在国家管网集团黑河首站、深圳某液化天然气(LNG)公司投入使用并平稳运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

全球首套含氦煤层气提取99.999%以上高纯氦气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近日,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科院承建的全球首套3.6万Nm3/d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装置在窑街煤电集团甘肃科贝德煤与煤层气开发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一次开车成功,顺利产出99.999%以上纯度的高纯氦气。这......

科学家首次通过原位实验证实天然气水合物可到达海表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构建了天然气水合物上升时随水深变化的演化模型,并通过深海原位实验首次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可携带冷泉气体到达海表。相......

国内首次掺氢天然气管道燃爆试验获得成功

11月13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由该集团组织开展的国内首次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放喷射火试验与封闭空间泄漏燃爆试验日前成功实施,填补了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掺氢泄放燃爆验证试验的空白,为实现天然气长输管道掺氢输......

重大突破!我国首套自研天然气在线气质分析装备发布

10月30日,我国首套自主设计研发的天然气气质分析装备日前完成全部工业性试验正式发布,填补了该类产品国产化空白,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检测关键技术获突破。天然气气质分析仪是保障长输天然气管道安全高效运行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