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3-19 18:11 原文链接: 技术创新:企业是“拿钱”主体,更是“掏钱”主体

“如今很多项目在申请时以企业打头,一些高校、研究院所很不满意,他们觉得‘我做那么大贡献,理应署名靠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笑道,“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科研机构有些失落了。”

如今,“企业是创新主体”让人耳熟能详,仿佛已成全社会共识。然而,在理解和操作层面上,这一“主体”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还存在着种种误解。

“企业成创新主体,科研机构干什么?”

“要跟科研院所合作,企业自身必须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否则,产学研结合只是一句空话。”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如是说。

对于企业来讲,必不可少的“技术能力”,首先是一种技术判断力——知道自身需要解决什么技术问题,更要知道谁能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这样,它才能名副其实地担当起创新主体的角色。

这在所有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本属理所当然,却引起了国内一些科研人员的疑虑——“企业成了创新的老大,要我们科研机构干什么?”

这一明显的失落感其实源于“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概念被混淆,把探求未知的科学发现、科学研究混同于以市场开拓为目的的技术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杜民告诉记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我们现在所说‘以企业为主体’是指技术创新。怎样摆正这两种创新体系的位置,并促使它们有效衔接,正是我们政府部门该做的事情。”

“我从高校出来,特别有体会。”她说,“在高校,我申报项目时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但未必是市场急需的。而市场急需的产业技术,我却未必会关注。当前国家提出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为了把科研人员引导到经济建设主战场。”

正如俗话所说,“哪儿痒痒只有自己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只有企业心知肚明。高校、科学院在“知识创新”领域完全可以尽情施展,但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要当仁不让地发挥牵头作用。

“企业是老板,科研机构是打工仔?”

采访中,记者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花费十几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出的成果,如今却被企业以很低廉的价格买走了。”

类似遭遇,常常让科研机构感到很“受伤”。

对此,邬贺铨表达得甚是直白:“你认为做的是好成果,企业还觉得你那玩意儿不好用呢!”

杜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研机构没有把准市场的需求。“企业为什么只愿意出很低的价格?因为觉得这些成果还需做很多改进才能走向市场,其中需要很大的转化投入。我们不建议做这种一次性的买断,最好从立项到研发全过程,都由企业跟高校院所充分交流,合理分工,共同完成。”

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同样令科研机构顾虑重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提法很正确。但一些企业出钱委托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发,便将所有成果全部归为己有,这很容易导致高校、院所沦为企业的打工仔。”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忧虑地说。

其实无论于法、于理、于情,谁投资谁收益是再正常不过的。企业出题,委托院校研发,一切按合同执行,没有什么可理论的。“但实际操作中,在经费分配、成果共享方面,如果没有一套公正公平的机制,往往会让科研机构感到很吃亏。这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也需相关部门协调。”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说,“国外一些大公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们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比较规范。比如ZL,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购买,同时充分考虑到双方利益,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一整套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机构,这样的体制机制很完善,利益分配也很恰当。”

“钱都投给企业了,科研机构怎么办?”

近年来,国家财政用于研发的投入逐年增长,“钱袋子”越来越鼓了,但会砸向谁?产、学、研三方自然都是虎视眈眈。

技术创新体系明确了,身为“主体”的企业,似乎成为这场角逐最大的赢家。

“钱都投给企业了,科研机构怎么办?”这令一些科研人员难以启齿,却又不免暗自焦虑。

但是,“主体”的本意,仅仅是该拿大头儿吗?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介绍说:“2007年深圳市研发投入总额达250亿元,但其中政府投入的比重只占10%左右。”而在深圳市引以为豪的“4个90%”创新模式里,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很显然,企业除了是“拿钱”的主体以外,更是“掏钱”的主体。

“国家把钱给了企业,但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最终还是把钱给了科研机构,这在国外是通行的。”邬贺铨说。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本来意义,包含了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这三大内涵,其实早已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在这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谁也不是老大。”邬贺铨说。

相关文章

《小微企业经营笔记》出版:如何“找对人、做对事、走对路”

一本专为小微企业管理者量身打造的书籍——《小微企业经营笔记》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旨在为广大小微企业管理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经营指导书籍。该书汇集了作者叶铁桥多年在小微企业经营的实......

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启动

记者18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同时启动。根据通知,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

工信部组织推荐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摘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荐工作。按照自愿申报原则,由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划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为申报主体,填写《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申报表》,提交申报表中要......

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

记者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目前,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已超七成,数量超过300万件。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持续提高。“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

跨国企业“外迁”可能加剧全球气候挑战

近年来,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某些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将加工厂迁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地区,如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这种行为会造成全球碳排......

新一轮企业改革进入关键年优化布局与精准考核共振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确定首批启航企业、深化精准考核……今年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近日相关部门接连部署,释放出改革全力攻坚的信号,相关重点任务获得明确。其中,上市公司......

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举行让高校和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双向奔赴”

为了探索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新模式、新途径,3月中旬,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推进会举行。参会嘉宾大多来自全国重点高校、行业龙头企业。“我们常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个老大难问题,但如果双方‘老大’都重视,这......

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出海”竞争关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3月20日,腾讯公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中,最为突出的是,2023年国际市场收入在腾......

发改委再邀专家解读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为重要抓手

近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部署实施了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其中,回收循环利用行动聚焦回收换新、二手流通......

多地公示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这些仪器仪表企业上榜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生产技术或工艺水平国际先进,单项产品(生产性服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具有冠军级的市场地位,更在细分领域中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