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3-18 18:55 原文链接: 从科学的春天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实际上不仅是对科技界的拨乱反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86岁高龄的郭老在大会闭幕式上,满怀激情地说:“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历了30个春秋,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导力量,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科技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要求,确立了历史使命,肩负着人民的期望,也面对着未来挑战,在实践中探索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走在前面

“十年动乱”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新中国经过艰苦努力初步建立起来的科研体系和工业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科技队伍受到严重摧残,我国与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再次拉大。“文革”结束时,我国科技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如何应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态势,特别是六七十年代蓬勃兴起的高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制定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奋起直追,支撑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

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发展趋势、战略重点,以及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人才培养、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等重大主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等著名论断。在文革阴霾尚未消尽的历史环境中,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勇气和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确立了我国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科技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迎来了我国科学技术改革发展的历史时期,科学大会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1988年9月5日,邓小平进一步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本质属性,确立了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核心地位的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为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1985年3月,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商品化等方针,动员科技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此后,国家采取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开放技术市场等一系列改革举措。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我国科技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科学技术,大批留学生、访问学者到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与研究,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近20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外延式发展、依赖廉价劳动力粗放式发展和依赖国外资金与技术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同时,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1995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1998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成为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核心内涵。

1998年1月,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态势,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报告。中央采纳了报告提出的建议,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确立为中国科技跨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我国科技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新阶段。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活动日趋全球化,正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

2004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我国科技工作全局。

必须努力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切实抓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并继续前瞻。建立有效机制,要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组织领导,民主科学决策,引入公平、公正、公开、开放的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作用,选择协调我国最有创新能力的团队组合承担相关科技任务,确保国家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充分发挥专家和专家组织的作用,不断吸纳重要科技团体和科技专家的咨询建议,适时调整和优化规划布局与重点任务。切实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态势和重大机遇,抓住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不断明晰发展的路线图和着力点,切实加强基础前沿的前瞻部署。应对全球化科技竞争合作的新挑战新态势,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自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有效吸纳、共创、分享全球创新成就的能力。

必须大力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立足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和凝聚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重视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力度。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调整完善国家各类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已有计划中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构建人才公平竞争、专注创新、协力创新的发展环境,形成人才有序流转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改革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手段和模式,加强对未来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必须构建创新友好型市场环境与社会氛围。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激励创新的市场机制和社会环境。完善鼓励保障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金融服务与采购政策、投融资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切实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教育为导向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制。公共财政要加强对基础、公益和前沿技术支持的力度,鼓励形成全社会协同投入、产学研结合、创新要素向企业有效积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体制与机制。改革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价奖励制度,形成创新、创造得到充分、公平价值回报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改革建设各创新单元定位准确、分工明晰、竞争合作、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提升我国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营造诚信合作、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端正科学理念,倡导科学方法,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牢固树立献身科学、求索真理、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价值理念,树立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高尚人生观,增强追求卓越、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创新开拓、求真务实、诚信协作。努力营造和谐奋进的创新氛围,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批评,鼓励协力创新的团队精神,树立竞争向上的发展理念。加强科学传播工作,提升全社会对科技的理解、参与、支持和应用水平,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守住“天下粮仓”

湖南粮食集团港口物流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山东省鲁中国家粮食储备库。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哪些贡献?未来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

黎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武汉东湖高新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全国第一根实用化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成立

26日,由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正式成立。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致力于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

浙江湖州:科技富农打造“一站式”服务

为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富农”班车的引领作用,今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围绕科技创新赋能,从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视角,切实做好科技要素与“三农”工作无缝、精准对接,不断拓展科技助力共同富裕的......

凝心聚力向科技强国目标不断奋进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提法......

北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引擎动能强劲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对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市......

首个常态化产业专家团用科技支撑稳产保供

从去年秋汛地涝、今春小麦苗弱到今夏南方干旱,中国农科院组织专家先后五次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抗灾夺丰收、“三秋”抢收抢种、蔬菜应急保供、保夏粮、秋粮丰收等大规模、应急性科技支撑专项行动,辐射带动各级农......

在华外专点赞中国科技创新成就

◎实习记者张佳欣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作为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十年间,我国吸引一批又......

基础研究“顶天立地”科技自立自强未来可期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论述,意味深刻、意义深远,为基础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科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