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1 08:00 原文链接: 科普人才老龄化科普圈少见一线青年科技人员

科普人才遭遇老龄化 有关专家呼吁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做科普

       长着大眼睛六条腿的西瓜、长得既像鸟又像老鼠的怪物,在中国科协5月17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研究员的报告是从最近两张在网上流传的照片开始的。

       “这实际上是渲染转基因的恐怖和可怕。”林敏分析,出现上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他认为,目前需要科学家、媒体和管理部门共同行动起来,加强科普宣传以消除公众疑虑。

       在当日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杨光在报告中指出,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本应是科研人员这一科普主力军的大舞台,如今却遭遇科普人员老龄化、科普人才匮乏的发展瓶颈。

       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科普人才总量为176.1万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的科普人才仅有74.36万人。而这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普人员中,主体并不是工作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杨光发现,年龄长、资历高的科研人员比中青年的初级科研人员更乐于从事科普工作。

       中国科普所谢小军博士列举了科普创作的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底,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作家所占比例仅有20.6%,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发挥余热,但毕竟精力有限,无论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写作手段或创作方法,跟新一代读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脱节。

       她分析,出现上述现象,从外在激励制度而言,是因为科研人员策划和组织科普活动得不到有效制度支持。

       “在科研人员的岗位设定和绩效考核中,策划、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和工作并不是主要测评指标,甚至与工作考评没有直接关联。”杨光解释,这意味着对科研人员而言,从事科普工作同其本职工作之间关联并不密切,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参加的“业余活动”,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现行的科研制度也间接加大了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一般而言,目前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考核的时间比较短,普遍是二至三年。在这种制度设定下,科研人员工作任务吃紧,只能埋头科研而分身乏术。

       年龄长、资历高的科研人员比中青年的初级科研人员更乐于从事科普工作,她分析,这与科研人员自身主要需求差异有关。

       “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特征,其主要收益直接由科普受众获取,间接为社会获取,而科研人员在科普工作中难以产生直接收益。”杨光分析认为,摆在中青年科研人员面前的是更现实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中,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难以通过从事科普工作满足自身的主要需求。

       杨光认为,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和智力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

       “我们应该设立青年科普人才专项基金,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从事科普工作的扶持力度。”杨光介绍,《科普法》规定,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然而目前设立的科普专项基金都是完全公开的,并没有将青年科普工作者作为特殊的群体对待。

       “青年科研人员身体健康情况好,头脑清晰,思维活跃,是从事科研和创作的最佳阶段;同时,研究人员对在青年时期选定的研究方向往往会有特别的关注,即使由于多种原因未坚持这一方向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且青年科研人员在争取科研经费资助上往往有困难。”她认为,同样额度的资助金在青年研究人员身上会产生更有效的激励效果。

       她同时建议,将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情况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在评审科研项目和资金的申请要求中,增加与所申请科研项目相关的科普活动的设计;在科研成果的验收评估中,增加对相关科普活动的评估,并将之作为科研项目研究结项的考核内容之一;在现有的科技奖励评选办法中,增加对受评人从事科普工作情况的评估内容,使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双重目标在科技奖励中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高灵敏钙信号荧光蛋白探针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章晓辉团队、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友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大学教授唐爱辉团队合作开发构建了一类新型的检测钙信号的荧光蛋白探针“尼莫”(NEMO),该......

2022年度黑龙江省科普统计调查培训会议举办

4月11日,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召开2022年度黑龙江省科普统计调查培训会。本次培训会通过线上方式开展,省、市和县相关部门近700人参加了培训。会议传达了全国科普资源调查与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对黑龙江省2......

畅通科普人才发展通道,中国科协试点开展科普职称评审

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了解到,《关于开展2023年度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已于近日印发,根据《通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研究同意,由中国科......

科普:动物为什么也能“百折不挠”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不仅是人类,动物也能为实现目标“百折不挠”。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大鼠遇挫后短时间内大脑相关的多巴胺的释放就会增加,从而让其“有干劲”去克服困难。日本京都大学日前......

写“材料”争“帽子”困扰科研人员基础研究减负任重道远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

科研人员实现量子增强的微波测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的孙方稳教授研究组利用微纳量子传感与电磁场在深亚波长的局域增强,研究微波信号的探测与无线电测距,实现10-4波长精度的定位。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基于固态......

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

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我建议科普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将科普放在宏观的人文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在科普活动中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宣传普及,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更......

广西印发《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桂科智字〔2023〕17号) 各有关单位:现将《关于持续开展......

五年来,中科院在汉院所上千人次院士专家做科普

《中国科学报》从2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武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科院在汉院所积极推动科普,过去5年,1000余人次院士专家走进校园、企事业单位讲述科普报告,相关科普场馆每年迎来近80......

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侧记

“青年代表国家的未来。”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2月20日下午在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以下简称求是奖)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说,要发扬“求是”精神,支持青年在科学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