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5 09:22 原文链接: 科学家首例人造生命惹伦理风险争议



  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创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世界首例 “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他们将它命名为“人造儿”。该项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不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也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消息传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但也不乏忧虑之声。

  这项研究由美国基因遗传学顶尖科学家克莱格·文特尔主持,研究团队共有20多位科学家。文特尔的团队为这个项目奋斗了15年,耗资超过 4000万美元。2008年,他率先宣布制造出合成细菌基因,但它未能操控细胞。他当时说,这是第一个合成细胞,是地球上首个自我复制的物种,它的母亲是一部计算机。现在,它带领我们跨越边界,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这预示着人类探索人造生命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报道,文特尔的团队首先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对其基因组进行解码并复制,产生人造的合成基因组。然后,将人造基因组移植入另一种称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通过分裂和增生,细菌内部的细胞逐渐为人造基因所控制,最终成为一种全新的生命。在培养皿中,合成细菌的分裂等行为就像天然细菌一样。

  尽管这种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研究人员相信其运用前景广阔,它们是具有工业和医学价值的“人造细胞”。文特尔认为,这一成果有望在未来为人类解决食品短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全球有大约68 亿人口;在未来的30到40年内,全球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90亿。目前,我们并没有办法为68亿人提供足够的食物、饮用水、医药等等。所以,人类需要通过科学找到新的办法,生物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为能源、食物和药品提供新的来源。

  不过,“人造生命”的研究也引发了许多道德伦理方面的争论。有学者指出,这项成果破坏了人们有关生命属性的基本信念,而这种信念对如何看待人类、如何看待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都非常重要。有的科学家认为,因为目前没有生物合成的相关监管规定,将来生物恐怖主义分子很可能利用这一技术制造致命病毒或生化武器,而实验室中的人造细菌是否会给环境和人类带来风险更让人忧心忡忡。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项实验的伦理风险也表示担忧,已下令对该研究成果的伦理风险进行评估。他说,目前需要确定这类技术的合适伦理界限, 将其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

  文特尔承认,研究中涉及的技术,从理论上来说有可能用于制造新的致病细菌,甚至用于研制生物武器。但他说,要慎重考虑哪些研究细节该公布,而且在实验中也会采取特定措施,以确保新造出的细菌只能在实验室“温暖的培养液”中生存,不会成为 “魔鬼细菌”。当这些“生命”被创造出来时,它们将非常脆弱,它们在实验室里存活一个小时将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如果说它们会走出实验室、甚至主宰世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哈佛大学实践伦理学教授列库斯对此成果评价说,文特尔的实验成果打开了人类历史的大门,窥探它的未来,创造自然界中从没存在过的生命。虽然这种可能远在未来,但却是真实的,意义重大。同时,它所要面对的风险也将是前所未有的。

  新闻链接

  2010年5月20 日,由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主持的研究团队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克雷格·文特尔将“人造生命”起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

  人造生命是指从其他生命体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体。随后将其嵌入已经被剔除了遗传密码的细胞之中,最终由这些人工染色体控制这个细胞,发育变成新的生命体。

  文特尔称,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首先得到一种细菌细胞的染色体组,将其植入到一种近亲细菌中,随后被植入的染色体组开始复制生长,最终将长成一个新的细菌。执行首次“染色体移植”项目的科学小组成员成功地制造出一个人造的染色体组,并仍在进行类似的试验,以便实现科研史上零的突破。

  美国科学家表示,“人造生命”与克隆存在着质的区别,克隆是利用现有遗传信息“复制” 生命,而人造生命则是利用核苷等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要素创造新生命。制造人造生命有许多关键要素,如细胞膜,它将允许人造生命细胞筛选出对生命成长有用的分子,为细胞分裂提供营养。此外还需要一个基因体系,以控制细胞的功能,使细胞能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繁殖或变异。

相关文章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十种慢性病遗传风险估算更接近临床

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

揭秘基因组“暗物质”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在人类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不参与编码蛋白质,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是生命活动调控的......

66家企业,100余款产品助力肺炎支原体检测(附名单)

最近一段时间“支原体肺炎”、“发热”、“阿奇霉素”等词条冲上热搜,身边的同事反馈,得了“支原体肺炎”相比“新冠”阳性更加难受,深深的体验了一把“太姥拉手”的感觉。肺炎支原体是什么?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基因组精确注释新方法:增强子鉴定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突破,新工具低成本快速创造合成染色体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发明的一项突破性新技术,或将彻底改变合成生物学领域。该方法被称为克隆重编程和组装平铺天然基因组DNA(CReATiNG),为构建合成染色体提供了一种更简单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它......

瑞孚迪:改变千万新生命——全基因组测序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导读:这项技术可以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对患儿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罕见疾病。     瑞孚迪的这项首创研究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对看似健康的新生儿的筛查中存在重......

单细胞数据挖掘算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图SEVtras高效识别单细胞转录组数据中的胞外小囊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025009、3213002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单细胞数据挖掘算法方面取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