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1 09:36 原文链接: “首个人造生命”诞生该如何看待

“首个人造生命”诞生: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发展里程碑

  日前,国内各大媒体均以《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在美诞生》为题,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Venter)在实验室中重塑“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的DNA,并将其植入去除了遗传物质的山羊支原体体内,创造出历史上首个“人造单细胞生物”。这一成果被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成果呢?

“首次创造生命”之说言之过甚

  新闻媒体中广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说,并不严谨。文特尔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化学试剂合成了人工染色体,并在另一微生物中显示出生物功能。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密码,却不是生命的唯一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特尔只不过创造了部分生命。这项研究成果最为直接的意义,只是人造的支原体可以利用化学合成的染色体生存繁殖,并导致山羊的乳腺炎。

  事实上,文特尔本人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目更为客观、严谨——《首次合成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菌》。《科学》杂志的相关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成果其实并不是首次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科学的定义应该是“生命再创造”或“篡改生命”。因为辛西娅除了染色组是人工合成外,生命体的其他组分均是来自于已有生命形式。但是,无论如何,这项历时15年、耗资4000万美元的科研成果,毕竟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一大进步。英国《经济学家》将此成果与上世纪的原子弹爆炸相提并论,后者直接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其意义多限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辛西娅的诞生则意味着人类创造了自然,利用该技术短期内可以为人类制造环保的燃料。从长远的角度看,它的深远影响更是难以预估。

  辛西娅的诞生,再次将文特尔推到新闻媒体的镁光灯下,这让人不禁想起10年前的一幕。文特尔代表自己的私人公司塞莱拉基因公司(Celera Genomics)和公共财政资助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HGP)负责人朗西斯·柯林斯联合宣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当年,文特尔研究人类基因组的商业动机为世人所不齿。极具戏剧色彩的是,10年后,同一主人公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合成单细胞生物,舆论又是一片哗然。这次,批评家更是将此举比作“科学怪兽对上帝的冒犯”。

  2000年,文特尔和柯林斯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时,人们对这一伟大工程报以种种美好愿景。可是,“后基因组时代”的10年,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不得不对HGP研究成果不能直接用于医疗实践表示遗憾。今年4月《自然》杂志推出专刊讨论《人类基因组测序十年记》。5月21日“首个单细胞生命”在文特尔手中诞生。这一历史突破,可视为是对“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十周年”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对近10年的“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最好诠释。

辛西娅——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早在1995年,文特尔便开始了对生殖道支原体进行基因测序研究。选取生殖道支原体作为研究对象,只是因为它只有1条染色体和517个基因,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基因组最小的生物。1999年1月,文特尔又进一步确定这些基因中的必需基因。并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提出“最小基因组”的概念,即任何独立生存的生物,至少需要300个基因才能保持生存,并大胆作出“十年之内可能出现人造生命”的预言。

  2007年6月文特尔创立了被称为“造物术”的染色体移植技术,实现了完整基因组在物种之间的转移;2008年1月,文特尔合成丝状支原体的最小基因组;2009年,文特尔将丝状支原体的最小基因组移植到去除DNA的山羊支原体体内;2010年3月,文特尔证实含有人造DNA的山羊支原体能够正常生长繁殖。历时15年的孕育,“辛西娅”终于诞生。

  退回10年,以上每一步工作都异常艰辛,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被誉为“解析生命密码”的DNA测序变得成本越来越低,速度也越来越快。当年耗时数年、耗费数百万美元的工作,今天也许在几天内,仅花费几千美元就可以解决。另外,基因数据库内容不断扩充,DNA合成技术日臻成熟,染色体移植技术开始出现。因此,辛西娅的诞生,在业内人士看来并不突然。

合成生物学——人工合成还是歇斯底里?

  根据文特尔的预言,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资源耗竭、气候变暖等都将最终由人造生命——微生物来解决。

  合成生物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该学科通过对多种天然的或人工设计的生物学元件进行合理、系统的组装,实现生命系统的重构。该技术将“结构基因时代”的DNA解构发展为“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建构。这一由破到立的方式转变,是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002年,纽约大学病毒学家埃卡德·维默尔宣布利用购买的DNA片段,制造出了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200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标准生物部件”登记处,收集标准生物部件,供全世界科学家索取,组装人造生命。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恩迪提出了合成生物学的思想体系,包括标准化元件的使用,标准组装方法以及系统的抽象化。

  2010年,文特尔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创造出世界首个单细胞生物。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合成生物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在于重塑生命。人们可以利用化学试剂直接合成染色体,进而创造新的物种。这种做法打破了“自然”与“非自然”的界限,因此,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一直伴随着人们对该学科伦理道德的争论。对于保守人士来说,生物合成学是对“行使造物权力的上帝”的最大冒犯。生物合成学的重要成果 “人工合成”(Synthetic)则被称为“综合歇斯底里”(Synthetic hysteria)。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DNA的演化与变异将不再仅仅发生在自然界,它同样可以在实验室的试管中完成。通过对现有生物体有目的的改造,可以在未来使用“人工生命”合成新医药材料、生物燃料,并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和吸收二氧化碳。这些应用才是生物学家开创合成生物学的真正初衷。

  当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第10年,合成生物学开始制造人工生命。我们感叹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但这项研究成果不应当被看做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我更愿意将此看做是自然教授给人类的又一新知,是人类“道法自然”的更高境界。

  面对“人造生命”带来的种种困惑,让我们重温诺贝尔奖得主史怀哲,在一个世纪前关于“敬畏生命”的论述: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

相关文章

科学家解析百余“神奇蘑菇”基因组以培育新品种

科学家收集了几十种“神奇蘑菇”的基因组数据,以了解驯化和培养是如何改变它们的,从而培育新品种蘑菇。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裸盖菇的商业品种缺乏遗传多样性,因为它们被驯化为人类使用。而澳大利亚......

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原生生物(Protist)是一大类单细胞真核生物的集合,包括单细胞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组成了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具有高度多样性,广泛分布于各类水环境中,在生态平衡、物质和能量循环、环境健康、动植物疾......

世界首例!真核生物全部染色体人工合成被实现

11月8日,由美国、中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Sc2.0Project)”最新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及其子刊发布,此次成果发布标志着世界首个真核生物全......

俄罗斯科学家参与创建基因组数据统一平台

来自俄罗斯、美国、土耳其和欧洲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Shambhala平台,可将大量基因活性水平的大数据结合起来。该数据库的创建将使科学家能够将不同实验中兼容性较差的数据结合起来。此项成果发表于《分子生物......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精准检测评估基因组组装新工具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算法不断发展,大量物种基因组被陆续测序和组装,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因此,如何精准检测评估基因组组装质量高低、避免组装错误等非常关键,也备受关注。记者19日从中国......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工具,精准检测评估基因组组装质量

京10月19日电(记者孙自法)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算法不断发展,大量物种基因组被陆续测序和组装,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因此,如何精准检测评估基因组组装质量高低、避免组装错误等非常关键......

科学家分析禽流感在21世纪的流行

10月18日发表在《自然》的一项研究报道了高致病性H5禽流感病毒在生态与演化上的主要变化,包括全球分布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病毒的暴发中心已经扩展到亚洲以外,传播到了非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2021......

Science:全基因组遗传筛选揭示了人类色素沉着的决定因素

斯坦福大学JoannaWysocka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Agenome-widegeneticscreenuncoversdeterminantsofhumanpigmentation”......

研究发现广谱抗黑条矮缩病毒新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发现了一个玉米抗粗缩病新基因ZmGLK36,并深入揭示了该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调控玉米抗粗缩病的分子机制,为抗粗缩病玉米育种等作物抗病改......

昆明植物所完成勐腊毛麝香高质量基因组的组装和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鉴定

近年来,热带传染病登革热盛行,对热带地区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然而,目前用于大面积喷洒以趋避和杀灭蚊虫的化工合成药品对人体和环境均存在二次伤害的风险,因而亟需发展能够有效驱避埃及伊蚊的天然绿色驱蚊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