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2 10:29 原文链接: 文特尔:越战老兵如何“制造生命”

  摘要:文特尔团队合成第一个“人造细胞”,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但也有反对者认为,这或引发生物伦理和可能生物危害。

  在让自己的拥趸多等待了2年之后,64岁的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Venter),终于在上周对外界公布了让世界震惊的消息——他和他的团队实施了人造DNA激活细胞的实验,全球第一个“人造细胞”在他们的实验室中诞生了。

  按照文特尔此前的规划,这一成果本应在2年前就实现——当文特尔团队在2008年年初首次创造出“人造基因”时,他对记者说,至少到这一年年中,他们将把“人造基因”注入活的微生物体中,从而创造出“可以设计的生命”。

  “要是到2008年年中我们仍然不能完成,我会感到惊奇和失望。”2008年年初的文特尔显得自信满满。

  当然,这一规划推迟两年实现,依然具有轰动性。文特尔团队的重大进展揭示了一种可能性:人类将可依据需要,创造出事前编码的生命——这些承载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将可以制造生物燃料、制造疫苗、帮助人类从工业废料中提取金属,甚至充当到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机生命等。

  然而,也有反对者认为,文特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其引发的生物伦理和可能生物危害惹人忧思,甚至有人担心,这项技术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

  “壮举”前途几何

  与克隆技术“复制生命”不一样,文特尔的“人造生命”实验,实际上是从无到有地“创造”生命的过程。

  生命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首先需要“原料”。DNA基本组成单位——碱基则只有四个:分别为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和T(胸腺嘧啶)。

  这些DNA的基本单位,通过不同的拼接组合,形成不同的基因组,从而使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有了各自的功能,各种功能的细胞再一起“组装”成各种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人类,无不如是。

  克隆技术是把特定组合基因从细胞里取出来,作为复制的母本,从而在没有生殖细胞的参与下,直接“复制”出生命来。而“人造生命”的实验,则利用复杂的化学成分人工制造出A、G、C、T等DNA碱基,而后再把这些碱基精确混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

  虽然文特尔团队是用人工化学成分制成了基因组,但从基因组的序列来看,他们所合成的基因组并非绝对的创新。不管2年前的“生殖支原体”人造基因,还是这一次的“丝状山羊支原体”人造基因,他们都是基本“照抄”这些天然细菌的基因序列,只对其作出很少的改动而已。

  因此,客观来讲,文特尔团队目前还只是做到了用无生命的物质来“制造”生命,但尚未能“创造”出全新的生命物种来。

  这也就难怪有人认为文特尔的所谓“壮举”其实前途颇为黯淡,因为人类距离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全新生物机体基因序列,还需较长时间。以文特尔经常挂在嘴边的制造生物燃料为例,近年来生物燃料业界重大进展不断,业界现在只要对现有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少量修改,就能收获颇具竞争优势的生物燃料。

  但合成生物学家们仍然期待着,有朝一日,人类能够轻易地在电脑上设计出一种特定功能有机生物体蓝图,然后,只要把这蓝图输入特定机器,轻轻一按“打印”键,人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DNA,再把这一DNA放入一个细胞中,一种定做的生物便告问世了。

  对此,文特尔表示:“这一成果使我们从假设阶段发展到真实阶段。”

  他认为,尽管他还不知道细胞中每一个基因的功能,但这将是人类下一个阶段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将试图设计出具体的生物功能,比如能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出新的燃料,或是迅速地生产新的疫苗。”

,

  耗资逾4000万美元

  文特尔是在4年前向“人造生命”开始进军的。当时,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实验证明了,将自然的DNA注入另一个细胞是可行的,而后,他开始了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DNA,并在2008年年初,合成了一个多达58万碱基的人造基因组,是当时最长的。

  因此,这位当时刚刚年过花甲的美国科学家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度入选《时代周刊》年度“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与胡锦涛、奥巴马等齐名。

  不过,作为一名基因专家,文特尔进入这一行则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了。当时,他积极参与到风靡全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积极绘制人类的基因图谱,但因为与同行意见不和,这名越战老兵最后却走上了一条“商业+科研”的道路。

  当时,文特尔坚持认为“散弹定序法”是最快且有效的测定人类基因图谱的办法,但其他专家却认为对于人类如此复杂的生命机体而言,该法的精确性有待商榷,因此坚持使用速度更慢的定序方法。尽管四处斡旋,但文特尔仍然无法获得公共资金支持,这让文特尔颇为沮丧。

  1999年,他创办了由私人资本注资的塞雷拉基因组公司,展开了与公共资金支持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互相竞争之研究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塞雷拉研究计划旨在建立一个需付费才能使用的基因组数据库,这使他背负恶名。

  刚开始时,看上去文特尔占据了上风,因为他们的成本比政府计划更低,速度也更快。不过,政府还是抢在塞雷拉公司之前几天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图谱,使得该公司申请专利的努力受挫。而政府随后又禁止所有基因序列申请专利,这使得塞雷拉遭受严重打击。

  在2002年完成了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并公之于众之后,文特尔被塞雷拉公司“扫地出门”了。

  尽管看上去跌得鼻青脸肿,但他很快吸取教训,着手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非营利基因研究机构,关注于合成生物学,经过2年的筹备,这一机构最终于 2006年成立,近几年他在合成基因组方面的成就,均在该机构下完成。

  2005年,他又与人合办了“合成基因组”公司,这是一家旨在通过微生物制造生物燃料的公司。这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其财务数字并不公开,但似乎文特尔从这家企业中赚到了不少钞票。

  去年7月,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与这家公司签订了一个价值6亿美元的合作协议,用于下一代生物燃料的研发。而在本次完成的“人造细胞激活” 实验中,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是由“合成基因组”公司埋单。

相关文章

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多养分添加下基因组大小调控草地群落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植物学家》。资源与植物生产力、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资源......

基因组稳定性驱动的低氧适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博团队等在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RETSATassociateswithDD......

我国牵头完成高质量豌豆参考基因组和泛基因组解析

9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合作单位,成功绘制了中国豌豆基因组高质量精细物理图谱,构建了栽培和野生豌豆泛基因组,解析了豌豆基因组进......

刘少军教授团队揭示了人工异源四倍体鱼基因组

9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教授团队在《BMC生物学》(BMCBiology)上在线发表论文,揭示了人工异源四倍体鱼的基因组。刘少军为通讯......

研究破译粉菠萝基因组,发现植物开花新机制

 粉菠萝    品资所供图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品资所)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团队破译了粉菠萝基因组并发现植物开花新机制。......

基因组学研究重建苔类植物演化历程获突破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研究团队与合作者使用转录组数据,首次对苔类目级系统框架进行了重建,得到了高支持的系统发育树。相关研究9月8日在线发表于AnnalsofBotany。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董珊......

二月兰基因组为十字花科野生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

二月兰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设计育种团队完成了二月兰基因组的解析。通过基因组比较分析,在十字花科古多倍化演化和高产优质油脂性......

科学家发现玉米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具有固氮能力

与人类微生物组类似,植物微生物组被称为植物的第二个基因组,对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虫害抵御等至关重要。近日,科学家发现了定殖于玉米茎木质部伤流液内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细菌微生物组,它们为玉......

科研人员在兰科植物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15日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别研究了极小种群之一的巴郎山杓兰和对叶杓兰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兰科植物......

Nature公布新兴测序技术绘制的人类组织RNA多样性

由纽约基因组中心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完成了一项对人类组织中RNA多样性的研究,最近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当遗传密码转录成RNA时,一个基因通常会产生几种不同形式的RNA分子,或具有不同功能的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