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11 10:22 原文链接: 美科学家发现让纤维素直接变成汽油的有效方法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生物质能转化为燃料能源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成功地让柳枝稷、白杨树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素(即固态生物质能)转化为“绿色汽油”。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扫清绿色汽油市场化的关键障碍。相关论文将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第1卷第5期的《化学与可持续性、能源与材料》(Chemistry & Sustainability, Energy & Materials,简称ChemSusChem)上,这是一本2008年新发行的化学领域学术期刊。

领导该项研究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Amherst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的化学工程师George Huber,他与研究生Torren Carlson、Tushar Vispute声称,这是首次实现植物纤维素到汽油组分的直接转变。

Huber表示,“未来的生物燃料在化学组成上十分接近于现在的柴油,而化学工程师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适合现有基础设施的条件下,找到用生物质能高效生产液体燃料的方法。”

新方法的关键就是:在一种名为ZSM5的固体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快速加热纤维素使其分解。催化剂的作用在于加速反应过程,减少原材料的不必要消耗。而后又快速冷却生成的产物,从而制造出一种液体,其中包含多种汽油成分,比如芬芳类物质。

研究人员证实,整个反应过程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而所需要的热能也相对比较适度。仅这一步就能形成四分之一的汽油组成物质,如萘和甲苯。这些液体可以被进一步加工,形成汽油的其他组分,或者干脆作为辛烷汽油的混合物。

支持该项研究的NSF催化与生物催化项目主任John Regalbuto表示,“绿色汽油由于可以用在现有的发动机上,而且不会招致相应的经济损失,因此相比生物乙醇而言,它是另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能源。从理论上而言,绿色汽油比生物乙醇的生产需要的能量要少得多,相应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产品生命周期中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生产成本也要更低。”Regalbuto补充道,“以柳枝稷、白杨树作为能源作物和纤维素来源,也解决了最近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作物乙醇和大豆柴油的全周期温室气体问题(参见更多阅读)。”

实际上,不止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在努力,全世界大大小小的能源公司都在积极设计各种方法,利用生物质能生产燃料。Regalbuto认为,Huber此次的方法处于新型绿色汽油范式研究的最前沿。这不仅因为该转化过程能以简洁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生物质原料,同时它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外部能量。Regalbuto说,“事实上,该过程释放的额外能量还可以用来发电,因此如果善加处理,甚至不会有任何碳足迹。”

Huber等人目前正致力于弄清该过程的化学机制,并为这一单步技术设计出新的催化剂和反应器,从而加速绿色汽油的商业化过程。

(《化学与可持续性、能源与材料》(ChemSusChem),10.1002/cssc.200800018,Torren R. Carlson, Tushar P. Vispute, George W. Huber)

更多阅读

《化学与可持续性、能源与材料》论文摘要

NSF网站报道全文

George Huber个人主页

Huber最新合成路径报告:Breaking the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Barriers to Lignocellulosic Biofuels: Next Generation Hydrocarbon Biorefineries

《科学》:生物燃料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种植作物发展生物燃料“导致碳债务”

专家指出:非洲发展生物燃料潜力大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