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09 09:49 原文链接: 人造生命现阶段无严重影响

  随着世界首例“人造生命”辛西娅的诞生,合成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和道德之争不断升温。近日,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紧急就此举行听证会,与会的 “人造生命”缔造者克雷格·文特尔及其他人造生命科学家、生物伦理学家和众议员们经过激烈探讨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合成生物技术现阶段还不会立竿见影地引起环境、安全及伦理方面的严重问题,但还需要密切关注其未来发展情况

  人造生命引发强震:众议院首度就此召开听证会

   5月27日,在华盛顿国会山,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HouseEnergyandCommerceCommittee)紧急就引发伦理担忧的人造生命研究举行了一场题为“合成生物学发展及其对医疗卫生和能源意义”的听证会。

  5月20日,基因研究急先锋、美国科学家克雷格· 文特尔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syntheticlife)诞生,并为它起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他表示:“"辛西娅" 其实是一个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也是第一种以计算机为父母的可以自我复制的生物。”

  文特尔在公布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杂志上自豪地表示:“我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能束缚人类的只有他的想象。”他表示,“人造生命”将成为非常强大有用的生物学工具。实验中,科研人员先将“山羊支原体”的内部挖空,再向其中注入“蕈状支原体”的DNA,最后新的支原体终于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虽然实验原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科研人员在15年间花费4000万美元才得以成功。

  这一研究结果的公布在全世界学术界引发轩然大波,一些环保和伦理组织还呼吁美国政府高层严格监管此项技术,确保不会外流,以防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无法估测的破坏。“人造生命”更在美国的政治中心引发“地震”,数年来首度吸引了美国政府高层对这一学术领域的关注。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人造生命”消息公布当天,就不无担忧地要求美国生物伦理委员会花费长达6个月的时间,评估这类研究将给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带来的潜在影响、利益和风险,并责成该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提出行动建议。奥巴马同时要求,确定这类技术的合适伦理界限,将其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

  鉴于奥巴马总统和社会各界的压力,美国联邦众议院负责规范此类研究的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在“辛西娅”这一人工合成生命体面世一周后,即5月27日,不得不就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召开由人造生命研究专家、生物伦理学专家出席的听证会,会议的主角当然少不了“人造生命”的缔造者———克雷格·文特尔。

  五位科学家作证:现阶段不会引发严重问题

  美国联邦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的资料表明,参与作证的人造生命科学家,不仅包括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主席———克雷格·文特尔博士,还邀请了数位此类领域的权威———杰伊·基斯林博士,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教授;德鲁·恩迪博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安东尼·福西博士,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格雷戈里·克贝尼克博士,美国应用伦理学机构———黑斯廷斯中心生物伦理学专家……

  其中,来自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杰伊·基斯林博士在听证会上介绍了制造微生物用于吞噬污染研究的情况。他表示,目前在美国合成生物技术已有所应用,两家生物燃料企业已开始使用相关技术,制药公司赛诺非—安万特公司已获准利用经过合成生物技术处理的啤酒酵母生产抗疟疾药。

  生物伦理学专家格雷戈里·克贝尼克博士则作证说,合成生物技术在目前阶段不会带来伦理风险。而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西博士则就其研究所与文特尔利用生物工程学技术合作开发流感疫苗作了证。

  这些专家乐观地预计,如果提供良好的监管环境,假以时日,此类技术将在开发清洁燃料、新疫苗及廉价药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此次听证会,与会的人造生命研究专家、生物伦理学专家还有国会的众议员们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合成生物学技术现阶段还不会立竿见影地引起环境、安全及伦理方面的严重问题,但还需要密切关注其未来发展情况。

,

  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主席:听证会上部分认可该技术

  在本次听证会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评估合成生物学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主席、来自加利弗尼亚州的民主党人亨利·瓦克曼斯也在听证会上发表讲话,对此技术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他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可能会降低我们对石油的依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一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清洁、可再生能源,这样就可以减少或代替现有能源,减少污染、减缓全球变暖。”

  可以说,在美国联邦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的历史上,某个科学家因为其研究成果而在会上接受质询实属罕见。

  克雷格·文特尔,这位63岁、曾连续两年入选《时代》周刊影响世界100人的著名科学家,在国会山坚决地表示:“生物合成技术能最终能帮助人类摆脱对原油的饥渴。人工合成的细胞并非无中生有的生命,它的母体来自电脑工程。”

  其他专家在发言中也对此项引发公众担忧的技术不无回护。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西博士在听证会上说:“我们需要警醒的是,大自然本身才最有可能制造和产生对人类有危害的生物。人们不需要过度担忧一些仅仅需要关注的事物。”

  福兮祸兮尚无定论:需政策制定者理性管制

  “人造细胞”真正问世后,尽管文特尔称,在第一个实验开始前,就已经请教过许多伦理学专业人士,包括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中心长期合作,并向美国政府汇报此事。然而实验成功的消息公布后,还是招致很多人的攻诘。有人指责文特尔想充当“上帝”、“造物主”,更有人担心研究结果会被用来合成大批生化武器。还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的评价比较严谨,认为文特尔研究所只是部分合成了现有细胞,并未跨越“无中生有、创造生命”的界限。

  然而,也有人褒奖文特尔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生物学的一大进步、前途无量。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埃布赖特就称赞说:“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近年来,从克隆羊多利到现在“人造生命”的诞生,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等科学一直在飞速进步。这些学术界的重大突破未来也许可以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开发出新的能源,缓解目前人类发展的困局。然而,由此引发的伦理和道德之争也从未停止过。

  人造生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固然广阔,但也不可忽视此项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们没有彻底掌握它、如果发生变异,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对自然的破坏也是相当大的。因此,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对此类技术理性管制。

相关文章

欧盟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准则

欧盟委员会4月8日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以提升人们对人工智能产业的信任。欧盟委员会同时宣布启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试行阶段,邀请工商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对该准则进行测试。该准则由欧盟人工智能高级别专......

如何养活饥饿的地球技术、伦理缺一不可

到2030年,全球的粮食需求量将增加50%;到2050年,地球将需要为90亿人口提供食物。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情况下,保持全球食物供给以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也许不必等到10年后......

基因编辑立法箭在弦上代表认为应充分论证不宜“一刀切”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两会上基因编辑立法的呼声更高。“现阶段基因编辑在什么上能做,在什么上不能做,应该是法律要规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说,如果因为某个不良......

郭喨:科学应如何面对“伦理失陷”

11月底,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这个“世界第一”不仅丝毫不值得庆祝,反而是科学界的耻辱、伦理的一道疤痕。贺建奎这一实验恶意违反了所有涉及人类实验必须遵守的“最小必要风险原则”。就该项实验的目......

打开基因的潘多拉盒后,人类已经无法回头

自昨天人民网对「世界首例艾滋病免疫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发出后,不到24小时,此事已经在全网发酵。包括Nature及Science在内的国际顶级学术网站,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登上网站首页。基因编辑婴儿......

基因编辑技术:一把有魔力的剪刀

据人民网11月26日报道,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团队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

一场伦理辩论的核心!关注计算机科学伦理学

在公众对人工智能(AI)、隐私和数据使用的担忧日益加剧之际,计算机学家BrentHecht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提议:计算机学界应该改变其同行评议程序,以确保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披露其成果存在的任何潜在社会负......

英伦理协会: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

视点: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并非......

英伦理协会:基因编辑婴儿“伦理上可接受”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