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6-11 09:10 原文链接: 众院士纵论学风建设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和浮躁的学术环境下,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挑战,必须引起全体院士的高度重视。”6月8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再次敲响了院士道德建设的警钟。与此同时,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院士兼职、社会活动频繁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也再次强调,广大院士要率先垂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而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无疑应该是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者。目前我国科技界,特别是院士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当如何改进?院士们又是如何身体力行的?围绕这些问题,《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院士。

院士应自律,不要当花瓶

  “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如候选人或其所在单位‘助选’、‘拉票’行为以及‘集成’、‘包装’等现象,都给评审和选举工作增添了难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时,徐匡迪直言不讳地指出。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表示:“院士们的今天都是长期艰苦奋斗得来的,其品质都经受了名利的考验。没有抵抗名利诱惑的能力,基本上不可能进入院士队伍。很多人满头白发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没有这种精神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

  不过,她同时也指出,院士也是普通人,不能以“道德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现在比较普遍的是人之常情的来往,院士们也不能免俗,这里面有文化的影响。据我所知,院士们比较难以拒绝的是集体和组织出面来找的。有的院士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把送礼拉票的人推出门外。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你不能影响我的投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看来,现在的院士选举制度本身是很好的,例如只有获得2/3赞成票才能当选院士,这一做法是对院士群体质量的有效保证。不过,重要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照院士选举标准进行选举,现在的一些不好现象,主要还是涉及到利益问题。在推选新院士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严格遵照院士选举制度进行。

  “希望院士们在选举新院士时一定不要感情用事。”在王梦恕看来,对于新院士的推选,品德是排在首位的,要看这个人是否真正具备社会责任感,是否对人民负责并具备团队精神,其次才是看他的创新点。

  另外,王梦恕建议,工程院院士应当多考虑从工程一线选拔,因为院士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解决本行业的关键问题。“现在很多工程院院士都是理论出身,不能深入现场,完全听从甲方。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1/3的院士能真正到现场解决问题,1/3是不干活的,1/3是来捣乱的’,我听了很不是滋味。”王梦恕说。

  “院士应当自律,不要当花瓶。”王梦恕建议院士最好避免参加各种非专业的评审会议。目前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给院士的荣誉太多,把院士捧得太高。其实,院士并不是万能的,专业之外的他们不一定还是专家。

  王梦恕认为,院士的一个最起码的品德就是敢讲真话、淡泊名利。

道德建设从学生抓起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看来,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应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在学生期间就培养出一种健康的思想。

  “我们每一届学生入学就要上一堂‘入门教育’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二是学术素质教育。”任南琪说,“我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否则即便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社会上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

  1996年,黑龙江省交给任南琪所在的团队一个重大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我们自己投资建了一个楼,学生由此把自己叫做‘小楼人’。我们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现在我的弟子都成长起来,大家还都把自己看做‘小楼人’,也把‘小楼人’当做一种荣誉。这种团队精神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很重要”。

  现在出现各种学术不端事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位或职称评定。对任南琪而言,他决不允许学生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学位。“学生如果不能按期毕业,我会适当延长他的学时,这样他就会有压力,但绝对不能出现剽窃。这是一种预防的方法”。

  此外,他还会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例如,要求学生将所有的实验记录在毕业前都交给“小楼”,这样如果学生没有做实验,内部首先就会形成反馈。

  “现在学术界有种现象:导师急功近利,学生也急功近利。学生在某方面没有特长,但导师要求他在这方面发展,这其实也会埋下一些道德隐患。”任南琪认为,作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

评价标准多元化需要实际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从古至今,评价标准及其体系的建设对于引导社会风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告诉记者,他是从事应用研究的。有一次,他们从国外招聘了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作为“百人计划”候选人。在接受评审时,这位科研人员却因论文的数量和档次达不到评审委员会的要求而被淘汰。“实际上,这位科研人员就他的研究领域而言,有很好的成果,发表文章也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因为参与评审的委员大多是偏向理论研究的,对论文的要求与从事应用研究的不同,最终他落选了。”这位院士遗憾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也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科技界已经对“重成果、重奖励、重论文”的弊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却往往又回到固有思维上。

  “虽然大家都说只重视论文数量和奖励是不对的,但是在介绍优秀的科技人员时,却每每还是以他们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获得的奖励来衡量,好像无此就不能证明其优秀。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评价人才的观念和标准没有彻底地发生改变。”李立浧说,这是论文造假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提出,论文造假和想做官是我国学术道德两大问题。就此,李立浧指出,除了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真正付诸实践外,我国科技界还应逐步完善科研人员双向发展的“绿色通道”,让优秀的科研人员无论是选择行政方向还是技术方向,都有系统的晋升机制。作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李立浧表示该公司就正在建立和完善这样的机制,让在技术上学有专攻的人才,能够享受到与同等级别的行政人员相同的待遇,为他们的乐岗敬业创造条件。

净化科研环境 院士要做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说:“选院士,我不发愁没有学术水平合格的人选,我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人选在道德、学风上是否合格。我国现在不乏很多有才能的科学家,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这些科学家的才能发挥方向不一定对。一些人的主要精力可能放在了通过公关、人情甚至虚报,通过一些‘捷径’来谋求立项、获奖上。这样做毁了一批人。”

  钟南山认为,在净化科研环境方面,院士要做典范,这点非常关键。他认为,过去,院士这个头衔的定位主要是一个荣誉和名誉,是对其几十年奋斗后的成绩进行肯定。现在还要求院士当选后,能在其学科领域起到引领和协调作用,带领其所在学科走正确的道路,取得更快发展。

  “实际上现在很多院士,尤其是一些比较年轻的院士,当选后对学科发展真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钟南山强调,院士能否起到正确的引领和协调作用,除了学术水平,道德水平更值得重视。

  钟南山表示,其实一直以来的院士评选对道德学风都是很重视的。“如果在道德上有问题,绝对可以一票否决”。比如,有的候选人在开始的评选中排名靠前,但有一位院士反映其在学术道德上存在问题,很快就会引起其他院士的重视;还有候选人因为对过去带自己的老师非常不尊重,最终也被淘汰。

  钟南山认为,在院士道德建设方面,建立一定的制度进行严格评估非常必要。他说,曾经有一段时间,院士被提到不恰当的高度,“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回归,只是稍微好了一点”。他指出,现在“一个单位出一个院士,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单位的政绩,甚至影响到各个方面”,导致“评院士的动力这么大”。另外,还有些人想通过院士的广告效应来谋取利益。他无奈地表示,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被人拿来当“招牌”,经常要做相关交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告诉记者,院士道德建设不是今年才开始,而是一直都在强调。他认为,在道德建设方面,对院士的要求应与其他科研人员一样,“并无特殊”。

  作为一位主动申请退休的院士,秦伯益曾经撰文指出,院士不是花瓶。他希望社会上不要“炒”院士,把院士“炒糊了”,不是国家的幸事。而院士也不要“迁就被炒”。他说:“‘院士’称号凝聚着无数同事的辛勤劳动,凝聚着民族的希望。我们不可能永葆青春,但我们必须永保清白。”

相关文章

总投资7.21亿,这所985大学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撑项目(二期)是甘肃省列重大项目,位于榆中县夏官营镇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总用地面积67.8亩,总投资7.21亿元,建设年限为2021年-2023年。该项目包含2个子项目,分别为:......

国家两大部委发布了重磅通知!

7月29日,科技部网站发布《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通知提出10项要求,具体包括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不将论文......

我国发布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全文......

科研人员叹科研环境:“宁静致远”有多远

2015年,有几篇博文在科学网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文章的内容各不相同——财务报销复杂、公务卡使用烦琐、年度考核骚扰等,最终都指向了一个让很多科研人员头疼的问题:它们严重分流了工作时间,甚至让科研活动......

时评:改善科研环境不能只做看客

曾听一位教授抱怨说自己的学生不行,说一流的学生都到了国外,留在国内的都是二流的学生,所以做不出什么重要的东西。以我出国近一年的经历和了解来看,清华、北大和中科院这些单位的学生丝毫不比国外的(包括在美国......

中科院大化所:为了“纯”与“真”的坚守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

徐匡迪:科学殿堂不容玷污

论文署名缺乏规范是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痼疾。唐春成绘良好科学道德风尚的形成需全社会付出努力。李二宝绘徐匡迪简介徐匡迪院士是冶金领域著名的科学家,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座谈会”4月1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学风建设要从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入手,常抓不懈,注重实效。对于学风不端的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认为,目前社会过多强调GDP、......

尤小立:学风建设须制度与机制创新

■尤小立在报上看到一位大学校长谈学风建设,非常认真地去拜读,读过之后,却相当失望。整篇文章除了罗列从网上查到的有关“学风”的概念以外,主要是在介绍自己学校所组织的活动,但我们想知道的是,校长自己的想法......

陶短房:“关系网”并非科学家的敌人

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名单出台,呼声很高的几位“海归”榜上无名,不仅引发广泛关注,也引起部分落选“海归”科学家的不满,他们中有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公”,要求中科院“改正错误”,并称中国科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