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6-06 09:42 原文链接: 李惕碚、饶子和院士:回顾科研之路分享心路历程

中科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2008年报告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不久前的一个上午,南开大学伯苓楼报告厅里不时传出阵阵掌声,这是研究生们为专家在由中国科学院和南开大学主办的中科院创新案例系列讲座2008年第一场报告会中的精彩讲演喝彩。与此同时,在中科院京区党委、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的支持下,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分院教育基地的研究生们也分享了这场盛宴。

报告会由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主持,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岩到会并致辞。何岩指出,创新案例讲座是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传授创新经验的一个平台。何岩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报告中真切领悟到科学家做人的道理和做学问的真谛,深刻领悟到科教工作者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作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惕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分别以《原始性创新与创新的实现》和《我的科研之路》为题介绍各自的科研历程,畅谈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分享研究路上的心得体会,并阐述了各自对科技创新的独到见解。同时,他们还与来自各个会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

李惕碚:

SCI文章不代表创新能力

“这些天我和大家一样都在牵挂着遭受地震灾害的四川同胞们,这次地震也让我回想起1965年东川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当时我正好在云南东川高山宇宙线实验室从事宇宙线观测与研究。地震发生后,不断有群众打电话给我们,询问是否还有余震、何时发生,语气中充满了信任。而我们却无法回答,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李惕碚谈起这段经历时,当时的情景仿佛仍然历历在目。“科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对灾害、环境能源、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需要大力推进自然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和突破,才能满足国家、人民的迫切需要。”李惕碚说道。

“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的现状还远不能令人满意。”李惕碚指出,要把创新作为一个核心的价值追求,必须改变现有的许多观点。“现在有许多科研人员对于创新的理解还停留在发表SCI文章数量的水平上。然而创新能力并不是由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来体现的,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很多创新的观点和科学发现一开始并不会被大众所接受,即便有科学家关注并引用你的文章,那也很有可能是用于批评的。”李惕碚说。事实上,他自己有一项重要科学发现就曾经在业内遭遇类似的待遇。

在谈及如何实现创新时,李惕碚认为不管从事哪个学科的研究,实践都是最重要的。“创新不会在文献调研中产生。无论是作实验还是现场调研,都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基本理论问题,再找出解决方法。从实践中提取出创新性研究,将会具有很广泛的应用性,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饶子和:

我爱科学,就怕科学不爱我

“科学就像一位漂亮姑娘,有太多的追求者;我爱科学,就怕科学不爱我。”这是饶子和看待科学的独特视角和他对科学穷追不舍的独家感受。生动的话语瞬间便使会场内充满了掌声和笑声。

曾经上山下乡,也曾在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墨尔本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里深造,饶子和的科研之路在会场里引发了一阵阵惊叹。

总结自己30年的求学和科研经历,饶子和有四点深刻体会:一是对科学要有穷追不舍的执着精神;二是要树立大科学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三是要有长远和开阔的眼界;四是要有科学的方法。

饶子和在报告中指出,由单个科学家从事的科研项目只是特定小目标,只是一个短期计划,就是所谓的“小科学”,其要求的总费用低但单位费用高,其以科学假设为驱动力,只需要简单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个别科学家的作用,由单个科学家负责便可完成。自由研究或“小科学”是基础研究发展至今非常重要的模式或表现形式,但随着当代科学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极端方向的不断延伸,随之而来的学科交叉、仪器设备和组织工作的复杂性促成了“大科学”的诞生。“大科学”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是整个领域的大目标,执行的是一个长期战略,其要求的总费用稍高一些但单位费用却很低,其以科学问题为驱动力,必须要有复杂的管理机制,并主要依赖团队的力量,而且是多学科交叉才能完成。“大科学”不仅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必然,更是人民利益和国家需求的集中体现。

饶子和还特别强调,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创新的基础。他举例说:“自然科学研究者要写出高水平的创新性学术论文,不仅要在本领域内工作出色,也需要人文素质的支撑,要具备一定的文采;而要让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了解我们的观点,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样我们的成果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相关文章

李强考察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要求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财联社11月1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11月14日至16日在黑龙江、吉林调研。在吉林,李强走进长春金赛药业、长光卫星公司,详细了解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勉励他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

院士汤钊猷:搞科研不能只为SCI

“今天要讲我的一生做成的两件半事,其实这些都是我和团队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诊早治,大幅度提高疗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过去一般没有活过5年,通过综合治疗,缩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青椒”指南:教学与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总遇到青年教师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苦恼。这是当下高校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新体制下的青年教师,尽管各学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终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惊艳的科研创新成果,又......

作者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规”收获一篇Science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

中国科研经费&论文两大利好!

近日,有两则关于中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奋。一是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来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

科研难做,难在发论文和申基金。两者相比,基金或许更难上一筹。每年到国自然基金评选阶段,那真是千万大军挤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忧。近几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国自然基金越来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红书上吐槽,现在......

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看看新增哪些内容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包含总则、科研活动行为规范、社会活动行为规范、增选工作行为规范、禁止行为以及附则共六章,共三十三条。《规范》指出......

刘少军院士:搞科研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昂......

第九届LipidALL脂代谢会议(北京)第一轮通知

LipidALL脂代谢会议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员发起,至今已在国内多个城市成功举办八届。丰富的会议主题与优质的会议内容数年来吸引了超过数万名各地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极大推进了脂质/代......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