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7 11:33 原文链接: 年产值400亿元!微生物肥料:让农田“减肥”又增效

400亿元

我国微生物肥料年产量已达到3000万吨,年产值达到400亿元,累计应用面积超过5亿亩。

【解码生物经济③】

◎本报记者 马爱平

“微生物菌剂让秸秆变废为宝,节省了将近20%的化肥农药,这才是我们急需的好技术。”日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看着眼前的一片片玉米地感慨道。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十八亿亩耕地要实至名归,而且必须是良田。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和植保产品,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盐渍化、有机质降低、中微量元素失衡、有益微生物菌群缺失等问题,使得土地越来越“瘦”。正因如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兼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诸多优点的微生物肥料正日益受到关注。

兼具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所谓微生物肥料是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的制品。它能通过制造营养物质、协助作物吸收营养物质或产生生长激素来刺激作物生长。广义的微生物肥料是既含有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又含有微生物的制品,它可以代替化肥,提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

传统的化肥营养元素只有一种或几种,经常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使作物根际微生物群体单一,易发生病虫害等。

微生物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产生糖类物质,与植物黏液、矿物胚体和有机胶体结合在一起,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物理性能、减少土壤颗粒的损失。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参与腐殖质形成,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以城市生活垃圾作为原料生产,或将垃圾经处理直接加工成微生物有机复合肥料;或制成菌种剂向堆肥厂供应,以加快其发酵过程,缩短堆肥周期,同时提高堆肥质量及成熟度。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杨自文说:“我国每年会产生40亿吨秸秆、粪污及加工有机废弃物,若通过微生物定向发酵转化利用,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废为宝、减肥减药。”

需求量和产业规模不断增大

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对作物和土壤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了微生物肥料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微生物肥料的需求量快速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微生物肥料的年需求量仅为965万吨,到2020年已增加到1500万吨,这表明市场对微生物肥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微生物肥料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上升。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我国微生物肥料产品累计登记数量从2007年的149个增长至2022年2月的9990余个。随着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稳定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微生物肥料的应用逐渐推广开来。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李俊介绍,我国微生物肥料年产量已达到3000万吨,年产值达到400亿元,累计应用面积超过5亿亩。

微生物肥料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分不开。2013年,国务院发布《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微生物肥料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将微生物肥料列为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的技术之一。随着《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等的实施,以及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等项目的开展,微生物肥料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功能型微生物等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这是国家层面对微生物肥料的再度肯定。

专家预测,在国家政策强力驱动下,“十四五”以及今后更长时期,微生物肥料产业规模每年将以10%左右的增速发展,“十四五”末微生物肥料应用面积可达6亿亩以上。

微生物肥料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也引发了各龙头企业在该领域的布局。

以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化肥)为例,从2016年起其正式入局微生物领域,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和强大实力,迅速打通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通道,打造了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肥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重点攻关功能强化菌株及代谢产物的开发利用。基础研究上的重拳加码,带来应用领域的全面开花。“我们掌握了上百个微生物相关专利技术资源,拥有目前国内先进的菌肥耦合技术,建成了微生物五大产品体系。”中化化肥微生物产品方向负责人刘杰介绍。

据悉,中化化肥是先正达集团中国的子公司。近年来,围绕中化化肥的微生物产品,先正达集团中国在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和薯类等作物上进行了大量示范应用,2020—2021年10省份10种作物42处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微生物肥料的作物较使用等养分产品的作物普遍增产7%以上,抗病、提质效果显著。

需开展微生物肥料技术攻关

“微生物肥料产业要满足农业绿色发展需求,技术创新跨越是关键,尤其是新功能菌株选育及其组合、复合工艺等的突破。”李俊认为,未来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技术创新攻关。

首先,应用微生物培养组学、夹心平板法等新技术手段,筛选获得新功能菌株,并研究菌株活性保持技术,从源头上保证产品功效,如近几年筛选获得的贝莱斯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阿氏芽孢杆菌等优良功能菌株,其应用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效果。其次,采用新的组合技术,实现功能菌株组合功效上的“叠加”与“互补”,在功能上,可选用促生与防病、腐熟与防病、土壤修复与促生、连作障碍消减与促生等组合;在构成上,可采用细菌与真菌组合,发挥各自的特点,实现微生物肥料功能的提高与拓展。同时,复合工艺技术亟须取得新的突破,将功能菌与氨基酸、腐植酸等营养物复合化,实现产品功能的提升与效果的稳定。

此外,还应研究建立微生物肥料的产品效果评价体系、生态效应评价体系、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以上体系能更好地评价微生物肥料施用后对土壤生物效应、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影响。

另外,还应研究出台功能菌株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可采用现代技术建立菌株编码的唯一性系统,以维护新菌株选育者的权益,达到产权保护的目标。


相关文章

剖腹产不会让婴儿错过来自母亲的必要微生物

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剖腹产婴儿也不会错过必要的微生物,虽然剖腹产婴儿在出生时吸收的母亲肠道微生物确实较少,但母亲能够通过母乳喂养等补偿途径将微生物转移给婴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宿主......

长期施肥驱动黑土微生物介导土壤磷循环方面取得进展

在集约化耕作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快速补充土壤养分的重要途径。不同培肥管理形成各自土壤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继续推进化肥减量化、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

新技术让微生物与化肥不再“水火不容”

化肥盐度指数高,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难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这是常识。如今,一种新技术正破解“化肥与微生物难以兼容”这一难题。2月11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为组长,由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研究员、北京农......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发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达40%—80%,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李德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

植物微生物互作对森林磷限制的缓解机制揭晓

近日,《新植物学家》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发现热带森林中植物受到的磷限制通常高于温带森林,但物种之间和站点内差异很大。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

北京大学揭示地表矿物微生物有机质耦合作用

一直以来,地表矿物、微生物与有机质之间内在作用机制,特别是矿物风化作用在微生物激发效应中扮演的角色始终未被揭示与认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鲁安怀教授和方谦博士课题组与合作者日前于《自然·通讯》在......

2050年肥料碳排放或可减少80%

肥料排放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5%。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准确量化了肥料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发现2/3的肥料排放发生在撒在田地之后,1/3的排放来自生产过程。研究人员认为,通过采取充分有效的大规模减......

沈阳生态所在共轭二烯烃厌氧微生物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1,3-丁二烯(1,3-Butadiene, BD),作为最简单的共轭二烯烃,被广泛用于橡胶、热塑性树脂及尼龙等合成,其年产量仅在美国就高达10-50亿磅。汽车尾气、烟草烟雾、塑料或橡胶设施......

春早科研忙,微生物工程研究要趁早

春早人更勤,奋进正当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我们团队将兵分三路分别去陕北油田采油区、红碱淖湖区和盐碱地治理示范项目试区再次观测、取样,团队成员黄明刚正月初十已前往油田现场,而于烽、郭彦钊、齐飞等年轻的......

BJP:吗啡通过抑制质子泵抑制TLR2信号诱导胃微生物失调

阿片类药物是止痛的标准药物;然而,对它们对胃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阿片类药物使用者胃部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导致住院人数增加。疼痛管理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挑战。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症和术后疼痛的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