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28 09:10 原文链接: 潘建伟:在与量子“纠缠”中展示神奇

 

  潘建伟,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2003年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Erich Schmid奖。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与同事一起,利用先进的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统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一步传输和操作,从而实现了首个“量子中继器”。欧洲物理学会在这一年度的国际物理学十大成就介绍中,将该成果评价为:“借助它,量子通信可以达到任意遥远的距离。”《自然》杂志则称该成果“扫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绊脚石”。

  2009年,潘建伟入选国家第一批“千人计划”。已经回到中国科大全时工作的潘建伟,带领他的团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在合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可自由扩充的多节点光量子电话网,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可升级的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和首个城际量子通信网络。这项突破,预示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会在不久的将来由实验室研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在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方面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中科院不囿常规,果断地为我们同时启动了两个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使得我们有可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空地量子通信,在最终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方面占据领先地位。这种果断和及时的支持,彰显了国家对支持战略性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敏锐判断力和决策力。”2009年11月1日,潘建伟作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代表,在中科院建院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潘建伟神采奕奕。他在大会上披露:“令我们略感自豪的是,目前,我们是国际上首次把绝对安全量子通信距离突破到超过百公里的3个团队之一,是国际上报道绝对安全的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实验研究的两个团队之一,是国际上在实用化量子通信方面开展全面、系统性实验研究的两个团队之一,也是国内唯一领衔开展星地量子通信实验研究的科研团队。”

  回顾自己领导的实验室的成长历程,潘建伟不由地感言:“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实现和超越梦想的光荣时代。”

  由潘建伟领导团队开展的科研工作,正是在与量子的不断“纠缠”中,展示着梦想一般的神奇力量。

与量子一生一世的“纠缠”

  正如中国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所言:“潘建伟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不然我们会感到更强的震撼力。”

  在科幻小说《星际旅行》的故事中,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地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那么,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过程呢?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处于量子纠缠的两个粒子,无论分离多远,它们之间都存在一种神秘的关联,这种神秘的关联无论如何都无法用经典观念去理解,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诡异的互动”。量子信息科学家发现,量子纠缠除了神秘之外,还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超经典力量,它可以成为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和“万无一失”的量子保密系统的基础。

  “随着现代量子物理研究的不断进展,科学家已能够成功操纵光子和原子,目前正在对更大的物体并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隐形传输研究。假以时日,或许未来能够传输人类本身,《星际旅行》中的科学幻想或许能变成现实。”潘建伟说,“但我们在实现‘星际旅行’前,一切的科学研究都首先需要脚踏实地。”

  在过去的10年间,潘建伟同国内及德国、奥地利专家合作,脚踏实地地与量子发生着“纠缠”。正是在与量子的纠缠不休中,潘建伟不断展示出量子基础科学成果对人类现实生活的神奇作用。

  1997年12月,潘建伟与奥地利科学家赛林格和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合作,首次实现了量子态的隐形传送,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该成果被誉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欧洲物理学会将其评为世界物理学的年度十大进展,美国《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1999年该工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那一年,潘建伟29岁。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潘建伟对量子隐形传态的这一神奇现象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2003年,首次实现了自由传播光子的隐形传态,使得量子隐形传态能应用在更加广泛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2004年,在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隐形传态,即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奠定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的基础作出了贡献;2006年,首次实现了两光子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2008年,首次实现了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量子隐形传态。

  取得这一连串骄人成绩的潘建伟今年39岁,他的个头并不高,笑谈中无不透着科学家特有的质朴。

  2003年,由于在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量子纠缠态纯化实验实现上的重要贡献,潘建伟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4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每两年评出一人获奖。

站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

  从2001年开始,潘建伟就开始了在国内建设世界级研究中心的步伐,“我在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时,正是量子信息这门新兴科学开始蓬勃发展的年月。我很快了解到,这门科学可以带来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势必会推动整个信息产业的技术革命。因此,我很快将目光投向了国内,迫不及待地希望祖国能很快跟上这个新兴领域的发展步伐,在信息技术领域抓住这次赶超发达国家并掌握主动权的机会。”

  2001年,潘建伟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并获得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在中国科大组建了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以一批年轻教师和学生为班底,朝气蓬勃。虽然研究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但因为在组建之初就得到了中科院和中国科大的大力支持,在以后的几年里又陆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2004年,实验室进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为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不但科研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也在这里经过锻炼和培养后迅速脱颖而出。实验室组建至今,已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自然—物理》、《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共计40多篇。正如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对实验室进行专题报道所说的那样:“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009年初,我把在海德堡大学的实验室整体搬回了国内,还以中科院‘百人计划’等方式,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骨干引进来,使中国科大的研究力量更加壮大了。”潘建伟高兴地说。

一个划时代意义的秘密通话

  “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是长江。”这样的保密通话,并不是谍报战中高潮起伏的紧张一幕,而是2009年8月初,中国科大在合肥市5个不同地点之间的秘密通话。除了通话者本身,世界上没有其他人知道他们在电话里说了什么。

  这个秘密电话无疑是划时代的。电话接通的一刹那,中国科学家让“量子通信”揭开了神秘面纱,第一次真正展现出它的实用价值。

  借助现有的商业光纤网络,潘建伟带领团队组建的可自由扩充的光量子电话网,用户间距达20公里,实现了“电话一拨即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实时网络通话。

  光量子电话网的核心部件,是他们独立研发的量子程控交换机和量子通信终端。潘建伟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这种不怕窃听的量子通信采用的是“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即便是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无法监听。为确保绝对安全,两人通话期间,密码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密码,牢牢“锁”住语音信息;而一旦通话结束,这串密码就会立即失效,下一次通话绝不会重复使用。

  “光量子电话网”的横空问世,是实用化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的又一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2009年4月,由潘建伟领导取得的这项突破性成果,发表在光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光学快递》上,立即被美国《科学》杂志以《量子电话》为题进行了报道,正如其评论中所述:“有了这样的演示,量子隐私走进千家万户不会是很遥远的未来。”

 
“你团队后面是整个中国”

  潘建伟对记者披露,他们下一步的宏伟目标是通过卫星真正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首先要解决的是卫星的高速飞行问题,地面上也需要准确地接受信号,这就要有一个强大的联合团队,才能保障目标的早日实现。”

  “好在我们已经组建了联合实验室,联合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微系统所、技术物理所等相关研究所,利用这些战略高技术的储备能够解决问题。这些战略高技术在国内都有长期的积累,现在终于能够用于基础科学前沿了。”潘建伟喜不自禁地介绍。

  空间大尺度的量子试验,是中国科大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单位共同联合、全力推进的项目,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团队,现在团队每星期开一次协调会议。

  “未来20年内量子通信会大规模运用,现在欧盟、美国、日本都非常重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在原创性研究领域,哪怕做到第二都是失败!我们输不起,中国也不能输。”潘建伟对记者强调。

  2009年春天,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的办公室里,江绵恒对潘建伟说:“你是首席科学家,你应该记住,站在你团队后面的是整个中国;支持你团队的也是整个中国。”

相关文章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任院长C9高校揭牌新学院

5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东区师生活动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校长包信和,常务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建伟,副校长杨金龙,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傅尧,党委常委、副校......

20毫秒!量子比特存储时长创纪录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2日报道,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将一个量子比特存储在一个晶体内,持续时间长达20毫秒,创下新世界纪录,为开发出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量子通讯和量子加密技术已经成为提高通信......

中国科大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的最优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子竹,以及奥地利科学院博士高小钦与教授MiguelNavascués......

我国科学家量子模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与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合作,首次在处于强相互作用极限下的费米超流体中观测到了熵波衰减的临界发散行为,揭示了该体系存在着一个可观的相变临界区,并获得了热导率与粘滞系数等......

中外科学家合作首次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最优检测

中新网合肥11月25日电(记者吴兰)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电子科技大学王子竹教授、奥地利高小钦博士、MiguelNavascués教授等合作,近期首......

潘建伟院士团队开创量子计算新领域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导的量子计算机研发团队,来了个“双黄蛋”——“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两项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祖冲之二号”构建了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

运用量子直接通信安全传输距离可达40公里!

量子传输无需密钥,即可直接在量子信道中传输秘密信息!上海交通大学陈险峰团队和江西师范大学李渊华等人合作,在量子通信网络取得重要突破,他们利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原理,首次实现了网络中15个用户之间的安全通......

习近平贺电清华大学杨振宁百岁大会,潘建伟谈若干往事

习近平贺电清华大学杨振宁百岁,潘建伟谈若干往事9月23日由新华社报道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

突破极限!1.43公里外分辨出相距4.2毫米不同波长的光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张强教授等合作成功分辨出1.43公里距离外相距4.2毫米的两个不同波长光源,以超过单望远镜衍射极限40倍的结果,验证了颜色擦除强度干涉技术具备高空间分辨成像能力,拓展了强度......

超过500公里潘建伟团队等创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纪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采用两种技术方案分别实现428公里和511公里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