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5 11:28 原文链接: 溶剂热法合成UiO66金属有机框架限域的钴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Co-substituted phosphomolybdate acid encapsulated in the UiO-66 framework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 in olefin epoxidation

  溶剂热法合成UiO-66金属有机框架限域的钴取代磷钼酸及其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

  扈殿文, 宋晓静, 吴淑杰, 杨晓彤, 张浩, 常鑫瑜, 贾明君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新型晶体孔性材料,

  在气体储存、物质分离、非线性光学及催化等领域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其中,

  基于锆氧簇和有机配体构筑的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rMOFs)因其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而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

  将多金属氧酸盐(POM)负载在ZrMOFs载体上能够获得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催化剂.

  这类材料具有可调控的酸性和氧化还原性,

  已在一些固体酸催化及选择氧化(包括烯烃环氧化)等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多金属氧酸盐通常可以通过简单的浸渍法引入到ZrMOFs载体上,

  但这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普遍存在活性组分分散不均匀且易于在液相催化反应过程中发生活性组分流失的问题.

  因此,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获得结构更加稳定、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材料催化剂.

  近期,

  国内外多个研究小组分别报道了采用溶剂热法能够一步合成出POM@ZrMOFs复合材料,

  这类材料的主要特点是POM团簇能够均匀的分散在ZrMOFs孔道中,

  从而使其在氧化脱硫及烯烃选择氧化等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

  考虑到POMs及ZrMOFs种类和结构的多样性,

  可以预期这类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将磷钼酸(PMo12)及钴取代磷钼酸(PMo11Co)限域在一类ZrMOFs材料(UiO-66)的孔道中,

  得到了两种复合材料催化剂,

  分别记为PMo12@UiO-66和PMo11Co@UiO-66.

  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uOOH)为氧化剂烯烃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其催化性能.

  相较于PMo12@UiO-66,

  含有钴取代磷钼酸的PMo11Co@UiO-66杂化材料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催化剂经简单的过滤和洗涤后即可循环使用多次,

  且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

  PMo11Co@UiO-66对多种类型烯烃的环氧化反应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环氧选择性.

  例如,

  在加入自由基抑制剂对二苯酚后,

  柠檬烯选择性氧化为柠檬烯-1,2-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可以达到91%,

  性能明显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其它类型催化剂.

  此外,

  溶剂种类对PMo11Co@UiO-66的催化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极性相对较强的乙醇、乙腈等溶剂中,

  催化剂的活性较低; 在极性较弱的甲苯、氯仿,

  四氯化碳等溶剂中,

  催化剂的活性则相对较高.

  溶剂极性的差异会影响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接触情况,

  继而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较大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氮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催化反应前后的PMo11Co@UiO-66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溶剂热法合成的杂化材料催化剂中,

  引入的POM团簇能够均匀的分散在UiO-66框架材料的孔道和笼中;

  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组成与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

  可以认为杂原子Co的引入能够产生类似于Co–O–Mo的新的活性中心,

  从而使PMo11Co@UiO-66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催化剂的高稳定性应主要归因于UiO-66框架对PMo11Co团簇的空间限域作用.

  这种空间限域作用能够使PMo11Co团簇被封装在UiO-66的八面体笼中,

  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较强的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

  在后续的工作中,

  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PMo11Co@UiO-66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性质及其对分子氧的活化能力,

  加深对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理解,

  进一步扩大这类复合材料催化剂的应用范围.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