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曝光的瘦肉精羊肉,这两天刷爆了朋友圈。除此之外,315晚会针对互联网中的虚假广告问题,尤其是各类浏览器上关于“降血糖””根治糖尿病“”快速减肥不反弹“等关键词,诱惑了不少人群。今天我们来说说”甜蜜的负担“-糖尿病及常见的食品陷阱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统计

  糖尿病是与日常饮食关系最为密切的慢性病之一,每顿饭甚至每一次进食都与血糖值息息相关。在治疗上也需要综合管理。糖尿病前期和发病初期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调理和适当的运动,可以控制好血糖。控制好糖尿病最终是要控制好血糖,而单纯依赖药物控制血糖是片面的做法,药物治疗只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影响血糖变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饮食,确诊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的,人群,意味着注定要和一些高糖食物“告别"。尽管我国相应的食品标准中未对高糖食物下过定义或制定标准,但是我们所说的高糖食物也并不是指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大部分还是指甜味重的食物,如各种含糖饮料、糕点、甜味的零食等。

  我们提倡主食选择升糖指数中低类的粮食,常见的如燕麦米、小米、黑米、玉米面等粗粮制成的主食,及各种豆类。不是要求糖友们完全杜绝大米和白面的摄入,在配比上做到两份大米或白面配上一份粗粮即可,这种复合配方的主食的稳糖效果有时候比纯粗粮更好。

  对蔬菜和肉类的要求就相对简单得多,种类多样化,少油少盐烹饪最佳。在保证血糖平稳且又不用药的前提下,我们建议少食多餐,不需过多,一天分4~5餐即可。早餐可以像正常人群一样,保证有牛奶和鸡蛋,主食选择全麦面包或者粗粮主食,吃八分饱。早餐时间尽量选择7~8点之间,最好不要晚过8点半,上午10点左右可以适量吃些甜味淡水分大的水果,如半个苹果或半个橙子、两瓣柚子等;午餐在11~12点之间吃,它的量缩小至平时饭量的7成左右,放慢进食速度,尽量在15~20分钟内完成。在下午4~5点之间再加一次餐,可吃一些干果、无糖酸奶和苏打饼干。晚饭选择在晚上7点前吃完,依然要遵守主食多粗少精,蔬菜和肉类少,油少盐原则,进食量做到七分饱。如睡前有饥饿感,可喝一袋牛奶。分餐后全天总的进食量不能高过之前一日三餐的量。在运动上不建议糖友们选择剧烈运动,毕竟剧烈运动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特定的人群,以自身体质为基础,我们一般选择大众化的,自己能长期坚持下来的运动即可,比如快走、散步、骑自行车或者游泳等。三餐后的运动我们主推散步,既能帮助控制血糖,又不会造成脂肪堆积,其他时间的运动根据个人喜好,不管是什么运动,只要是“迈开腿”就会对我们的病情有利。

  此外,在生活作息上,我们也要保证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不睡懒觉。糖尿病属于内分泌性疾病,也是代谢类的疾病。熬夜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而内分泌的紊乱直接会影响代谢问题,代谢受到影响,表现出来的问题就血糖的波动且不易控制,长此以往患上其他代谢性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的几率也会增高。很多患者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或是不能接受自己是糖尿病的事实,在发病初期或者未到确诊糖尿病的黄金时期不重视,不干预,错过了避免服药和病情可逆的机会,慢慢发展到需要终身服药的时期,才感到后悔和惋惜。因此,也呼吁这类人群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多学习相关知识。

  无糖食品真的无糖?

  米糊豆浆等冲泡类食品,大多在名称上标注为“无添加蔗糖豆浆粉”,但配料表中依旧可以找到“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等敏感字眼,此类添加糖同样会快速升高血糖,引起血糖波动。它影响的主要是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人群因需要控制血糖,故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不带糖的物质存在于大多数的冲泡类食品中,升糖指数很高,可以与各类糖相媲美,它就是“麦芽糊精”。凡是配料表中出现“糊精”字眼的物质,就可以认定此类食品为高升糖指数食品,不适宜糖尿病人群食用,即便强调此类产品为无糖食品,不额外添加糖。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消费者一定要注意此类食品的组成成分,不要走进“无糖”的误区。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某种声称养胃的猴菇米稀,食品配料表里并无猴菇,猴菇只是品牌而不是配料。在此之前,看过高频率播放的广告之后,很多人可能会有购买的欲望,而且也很好奇,想要看看配方里猴菇的添加量大致为多少。猴菇确实可以药食两用,且具有养胃的功效,因此很多人认为添加了猴菇的米稀正是它的卖点所在。但在超市货架上看到此类商品时,包装上显眼的“猴菇”两个字却只是品牌,而在配料表中并未找到猴菇,广告里大肆宣传的养胃功效也是仰仗配料里那些具有保健功能的食材。试想一杯净含量为40g的产品,刨去一包炼乳的重量,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粳米,就是我们俗称的大米,其次是燕麦和白砂糖,剩下那些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能占多少重量,能产生多少功效?与其说喝到身体内的是一杯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效的米糊,不如说喝进去的就是一杯加了糖的白米粥。所以,标注显著的“无蔗糖”食品是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建议消费者购买之前一定要关注配料表的成分,看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添加糖和糊精类物质。关于具有保健功能的米稀,因本身属于食品范畴,即使具有保健功能,效果也有限。消费者不应全信广告宣传的效果,应仔细阅读配料表,衡量一下性价比,有食用价值才是最根本的购买目的。

  含糖量“爆表”的健康食品-酸奶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奶类或奶制品的摄入量约为300g,有乳糖不耐症的人群可用相同质量的酸奶来代替,且酸奶为乳酸菌发酵食品,更有利于吸收和促进肠道蠕动,因而酸奶比牛奶的益处更多一些,由此可见酸奶在日常饮食中的地位。但是,酸奶和牛奶相近的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矿质元素(钙)。除此之外,牛奶中只含有少量的乳糖(调味型牛奶除外),酸奶则不然,现代加工工艺和配方为满足消费者的口感,且为了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都会额外添加一些物质,比如,糖、增稠剂和香精。增稠剂的适当使用在酸奶的成型以及运输和储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香精的使用量也有相应的标准,正规企业会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唯独糖的添加量没有硬性要求(部分甜味剂除外)。市面上大多数酸奶的口感都偏甜,其中糖的添加量不容小觑。首先,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是产酸的,也就是说此时酸奶是很酸的,为中和掉这些酸味需要添加一部分糖,中和掉酸味后的酸奶,还需要再次加大量的糖才能调制出现在的口感,这样,无形中我们的身体就摄入了过量的糖,而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了。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口感,一些酸奶里还添加了果粒、果酱或者果汁等一些调味物质,这些物质大都属于糖渍的,同样会增加酸奶中总的含糖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喝果粒酸奶会比普通的原味酸奶口感更甜的原因。由此可见,酸奶中添加的大量糖给我们身体带来的负担要远高于酸奶本身的益处。由酸奶衍生出的另一类产品———活性乳酸菌饮料,特别强调的活性乳酸菌,也就是活的乳酸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内环境必须是活性菌,非活性菌则会失去其作用。我们知道,这类饮料包括上面提到的酸奶在内必须要在冷藏条件下才能保证菌种的活性,高于这个温度范围,“活菌”就会变成“死菌”,从而失去其最重要的营养价值。乳酸菌饮品属于饮料,配方中除了含有含量很低的奶粉和一定数量的活性菌,其主要成分就是水和糖。比如,我在超市见到过一位销售乳酸菌饮品的促销员,她的宣传口号是“xxx牌乳酸菌饮品,脱脂奶粉配方,饭后来一瓶,帮助消化不长胖,减肥人士的首选健康饮品”。消费者一听,脱脂奶粉好啊,里面没有脂肪,又有活性乳酸菌,帮助消化的,宣传的没错,买!但其实更多情况下你买回去的就是一瓶含糖量很高的糖水。我们从超市冷藏柜里取出放入购物车,到结账之后回到家里,这段时间的储藏温度大多数消费者无法按要求保证,因此,喝到体内的只剩下残留无几的“活菌”和高浓度的糖水。但是,食入大量的糖除了会转化成脂肪外,还会增加胰脏的负担,因此宣传的“帮助消化不长胖”纯属无稽之谈。

  不管牛奶还是酸奶,食用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身体每日对蛋白质和钙质的需要,过度修饰口感的牛奶和酸奶带给身体的负担要超过其本身的益处。所以建议无乳糖不耐症的人群,应尽量选择牛奶,和无糖酸奶。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糖类摄入。

  “控糖”的同时也要“控油”,认清全麦食品的装饰

  全麦食品,是指以全小麦为主的加工食品,例如全麦馒头、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等。全麦粉,顾名思义,指全粒小麦磨成的面粉,含有一定比例的麸皮。而小麦粉属于精加工产品,与全麦粉最大的不同是不含有麸皮。全麦粉营养价值远高于小麦粉,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高,可辅助降血糖和胆固醇,为糖尿病患者和高血脂患者的理想食品。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全麦食品,几乎都不是真正的全麦,而是将小麦粉和少量的麸皮人工合成在一起当作全麦粉,或者在小麦粉中添加了比例很低的全麦粉,而真正的全麦粉加工成的食物颜色深,为褐色。以此种方式组合的所谓全麦粉,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功效上都与真正的全麦粉相差很多。而且因全小麦粉膳食纤维含量高,所以口感粗糙,想要获得较好的口感,配方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油脂,但是过多的油脂会产生多余的热量,无论是对糖尿病患者还是高血脂患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消费者在对全麦食品有需求时,建议多关注食品配料表中的成分,若排名第一的成分不是全麦粉,则不能成为真正的全麦食品,即使选到了符合要求的全麦食品,也要关注油脂的添加量,若油脂的排名出现在配料表的第二位,则表示添加量很高。添加过多的油脂会导致额外摄入过多的热量,因而也就失去了全麦食品本身带来的营养价值。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早晚餐的“黄金时间”,糖尿病风险也大大降低!

长夜漫漫,你在熬夜的时候是否经常饿意袭来,这时候点一顿夜宵美美的吃一顿,简直是人间一大爽事啊。但是,你当下是快乐了,殊不知,你的健康危害却正在增加了。本来熬夜对身体已经是一大kill了,你在熬夜的同时......

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甲福明有助抗老化

香港大学(港大)20日公布,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甲福明(二甲双胍)有助抗老化。港大医学院表示,甲福明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甲福明除了可稳定......

《细胞》子刊:高血糖降解抑癌蛋白!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糖尿病级别的葡萄糖浓度,会在1小时内强烈破坏p53的稳定性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癌症的风险因素。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会增加许多类型癌症的风险。然而,糖尿病促进癌症发......

糖尿病或将突破13亿,肥胖是主要原因,药物研发加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全球超过5.4亿人。随着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因素。在中国,成年人有超过1.14亿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

癌症和糖尿病之间的隐藏机制

早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癌症患者的尿液有甜味。起初,医生们很困惑,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是血糖水平升高的结果。“这是我们了解癌症患者的第一件事,”副教授LykkeSylow说。尿液散发出的甜味......

研究预测2050年13亿人患糖尿病

【新华社微特稿】美国一项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与2021年相比将翻一番,达到约13亿人,各国患者都会有所增加。研究报告本周发表于英国《柳叶刀》杂志。据路透社22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健......

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3亿人患糖尿病

目前全球约有5.3亿人患有糖尿病;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超过一倍,达到约13亿人,发病率接近10%,远超目前6%的发病率。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卫生健康体系的的巨大负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知多少?全国爱眼日医生来科普

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得了糖网怎么办?“,”眼......

高血压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高血压是一种基础原发性慢性病症,也是糖尿病常见且重要的合并症之一。高血压不仅会增加糖尿......

新算法可使用遗传标记来预测糖尿病肾脏疾病

肾脏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算法,利用遗传标记提前数年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会发展成肾脏疾病,这可能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这种可预防的疾病提供一种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