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10 13:53 原文链接: 苏州纳米所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纳米器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秦华团队公布了能够在液氮温度下灵敏探测太赫兹波黑体辐射的氮化镓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探测器研究结果,首次直接验证了天线耦合的场效应晶体管可用于非相干太赫兹波的灵敏探测。结果发表于《应用物理快报》[Appl. Phys. Lett. 110, 171109 (2017)],并被APL编辑选为2017年4月份17期推荐论文之一。在此工作之前,国际上利用场效应晶体管探测器仅实现了相干单色太赫兹波或准相干的太赫兹波脉冲的探测,因此场效应晶体管只能应用于主动的太赫兹波探测与传感等。对非相干太赫兹波的灵敏探测的实现表明场效应晶体管太赫兹探测器将能够在太赫兹波人体安检、无损检测和大气环境检测等主、被动成像与探测等应用中发挥作用。

  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太赫兹波探测器是一种基于电子学的新型太赫兹波探测器。它通过太赫兹波电场同时调制场效应沟道中电子的漂移速度和电子浓度实现太赫兹波的自混频或外差混频,从而在沟道中产生相应的直流电流或差频振荡电流。利用高效的太赫兹波天线将被检测太赫兹波聚焦在亚波长尺度的场效应沟道内,探测频率因此不受晶体管的整体电学参数的限制,远高于晶体管的电流单位增益或功率单位增益的截止频率。图1所示为场效应晶体管太赫兹探测器的剖面示意图,被测太赫兹波被聚焦在场效应栅极控制的沟道内,形成调节漂移速度的水平电场和调节电子浓度的垂直电场分量,并且其空间分布呈不对称分布。图1的动画简单描述了沟道内电子在水平太赫兹电场和垂直太赫兹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

图1:天线和栅极耦合的场效应晶体管剖面示意图。不对称的太赫兹电场在沟道内产生定向的电荷输运。

图2:三个频段(340、650和900 GHz)的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太赫兹探测器对相干太赫兹波和非相干黑体辐射的响应谱。数据点为实测结果,实线为基于强局域化太赫兹混频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

图3:中心响应频率为900 GHz的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太赫兹探测器的成像演示效果。(a)为对发热电阻的直接扫描成像。(b-d)分别为在发热电阻产生的非相干太赫兹波辐照下对手术刀片、门禁卡和树叶的扫描透视成像。

  在该论文中,该团队公布了3个频段的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探测器采用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材料和偶极天线设计,中心响应频率分别在0.34、0.65和0.90 THz,室温下的噪声等效功率约为30×10-12 W/Hz1/2。在液氮温度下(-196 ℃)的噪声等效功率下降至1×10-12 W/Hz1/2,使黑体太赫兹波的探测成为可能。秦华团队的副研究员孙建东首先验证了天线耦合的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能够对非相干太赫兹波进行灵敏响应,进一步分别采用频率连续可调的相干太赫兹波光源和结合太赫兹黑体辐射与太赫兹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对探测器的响应频谱进行了测试分析对比。如图2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场效应晶体管对非相干太赫兹波的响应特性与该团队前期建立的强局域化太赫兹波混频模型[Appl. Phys. Lett. 100, 173513 (2012)]吻合良好,对探测器模型进行修正后能够对非相干太赫兹波的探测带宽和灵敏度进行定量描述。场效应晶体管对非相干太赫兹波的响应能力表明其探测机制属于一种电子学的轮棘效应(Ratchet effect),揭示了在场效应结构中由无规热涨落产生定向太赫兹光电流响应的丰富物理内涵,为建立更加准确的探测模型和高灵敏度探测器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得益于该团队在氮化镓基场效应晶体管探测器机理研究和实用化器件研制方面的持续攻关,2015年12月该团队完成了对非相干太赫兹波的探测能力验证和成像试验。图3所示的是使用通电发热的电阻产生的非相干太赫兹波辐射作为被测物或被测物的辐照光源进行的成像试验结果。同样,在该成像试验中,为获得较高的信噪比,900 GHz探测器被降低至液氮温度,热电阻黑体的温度升高至约630 ℃。近期,苏州纳米所团队进一步提高了探测灵敏度,使室温噪声等效功率小于10-11 W/Hz1/2,实现了室温探测器对热电阻黑体太赫兹波辐射的灵敏探测,达到可替代透镜耦合的商业化肖特基二极管太赫兹探测器的性能指标,该新结果正在分析整理中。图3所示的清晰成像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场效应晶体管探测器的灵敏度将推动相干和非相干光源辐照下的太赫兹波无损检测技术和低成本太赫兹波谱技术的应用开发。

  太赫兹探测器的研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271157,61401456,61401297,6161153070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F0100501)、江苏省科技项目(BK20140283)和中科院青年促进会(2017372)的资助,探测器的加工和相关测试分别得到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测试分析平台和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相关文章

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首次确认

据日媒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这是首个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对理解这些至关重要的有机分子如何到达地球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2月......

太赫兹技术助力空间技术仰望“芯”空

  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天文超导接收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能隙氮化铌超导隧道结的天文观测;他们,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导热电子混频器;他们,实现了我国首例千像元太......

太赫兹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团队:精“芯”求索射电问天

太赫兹团队(左四为李婧)部分成员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合影。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毫米波天文超导接收机;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能隙氮化铌超导隧道结的天文观测;他们,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超导热电子混频器......

织物与太赫兹,一次传统与科技的结合

人工超构材料是一种由亚波长结构阵列组成的周期性人工电磁材料,由于其高效、灵活的特性迅速成为调控电磁波的优秀媒质。近日,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汪胜祥团队利用传统纺织工艺,结合人工微纳结构制备出新型光电子设备。......

探测器安装!江门中微子实验进入建设关键阶段

广东江门,打石山地下700米的深处,一个巨大的球型中微子探测器正在慢慢成形。日前,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1月21日,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的不锈钢网壳主结构第一榀支撑柱成功吊装落位,标志着......

看懂“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

中新网上海1月26日电题:看懂“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中国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作者郑莹莹马帅莎北京时间1月26日上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

91.8分高分通过,太赫兹重大专项完成最终评定

1月6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办组织召开了“太赫兹显微成像检测仪(2017YFF0106300)”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视频会议。本项目由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彭滟教授担任首席,由江苏......

穿过日冕“帕克”探测器首次与太阳亲密接触

“帕克”太阳探测器艺术构想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科技日报北京12月15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综合外媒最新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在14日举行的202......

北京谱仪III实验:在粲物理能区寻找新物理——进展与展望

近日,南京大学陈申见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StephenOlsen教授在《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线发表综述文章,回顾了BESIII实验在粲物理能区寻找新物理的研究中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前景做......

科学家成功研制目前最薄X射线探测器

澳大利亚科学家使用硫化锡(SnS)纳米片制造了迄今最薄的X射线探测器。新探测器厚度不到10纳米,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的特点,有助于实现细胞生物学的实时成像。SnS已经在光伏、场效应晶体管和催化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