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7 16:33 原文链接: 同组院士回应:北大药学院院长论文造假?

  今年1月,曾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Elisabeth Bik在pubpeer网站上指出,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周德敏作为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的6篇学术论文,存在明显的一图多用现象。其中包括一篇发在Science上的重磅论文。

  这让周德敏陷入涉嫌学术造假风波中。

  3月26日晚,与周德敏同课题组的中科院院士、北大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回应《中国科学报》:“北京大学已经做过调查,发表的(论文)结果都没有问题。”

  另一位知情人士则透露,北大调查没有学术不端,但是涉及不严谨。

  Science上发表“驯服病毒的新方法”遭质疑

  被质疑的6篇学术论文中,最受关注的是一篇2016年12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重磅文章。在这项研究中,周德敏/张礼和课题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发明了人工控制病毒复制从而将病毒直接转化为疫苗的技术。

  论文发表后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驯服病毒的新方法”,并于2018年2月入选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

  针对该论文,今年1月,Bik在pubpeer上提出了3处图片异常现象,均为实验病理图片重复使用。

  周德敏一一进行了回复。

  例如,针对一组显示“心脏”实验结果的图中,Bik指出照片有部分重叠。周德敏展示了经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的切片心脏组织标本染色原始数据,来自研究人员在不同部位拍摄的3次照片。

  周德敏称,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的照片太相似而被误用,呈现出部分重叠的现象。

  “我们将立刻联系Science进行勘误。”周德敏在当时的回复中表示。

  3月26日晚,该论文一作司龙龙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解释:

  “(这项研究中)我们用细胞病变实验来高通量筛选可行的位点,细胞病变为阳性,细胞不病变为阴性。

  原始的数据产生了大概1700张图片,文章里面用了400张左右。在我们从那1700张图片提取出最终这400张的时候,有几张图片重复了。

  重复的图片里面,有一组是同一个对照组,它们本来就应该是一样的。其他大部分是阴性对照组的结果或者无效的阴性数据。

  我们当时就向Science提出勘误,Science同意勘误,应该现在已经按照Science的勘误流程在进行了。”

  目前,司龙龙在美国从事博士后工作。

  作为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张礼和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于Bik的质疑,我们都作了回答,都是图片用错的问题。有的是不小心用错了,有的是本该用同一张,比如我们做筛选,一次筛选500个样品,用1个对照,讨论的时候几十个样品、几百个样品,都用这1个对照,就会导致图片重复。这些错误不会影响结论。发表的(论文)结果都没有问题。”

  正利用上述研究开发新冠疫苗

  对上述被质疑的论文,据周德敏介绍,他们研发的疫苗是活病毒疫苗,即保留了野生流感病毒完全的感染力,只是将它感染人体后在细胞内的复制和生产新病毒能力剔除了。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了病毒感染人体引发的全部免疫原性,即体液免疫、鼻腔粘膜免疫和T-细胞免疫,而对人体的毒性被控制了。[2]

  研究者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组的一个三联码,使流感病毒由致命性传染源变为了预防性疫苗;再突变3个以上三联码,病毒由预防性疫苗变为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并且随着三联码数目的增加而药效增强。

  对于这项研究的应用潜力,张礼和表示,周德敏课题组正在开展有关新冠病毒疫苗方面的工作。“但需要一个过程,做一个新药、新疫苗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证实,论文实验结果已被第三方重复,一家公司正在利用该技术做相关疫苗。

  北大已完成调查:“不严谨”

  除了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被质疑的还有周德敏作为通讯作者或合作作者的另外5篇论文。

  它们包括:分别于2016年发表在Oncotarget和ChemBioChem、2019年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8年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等期刊上。

  张礼和表示,今年1月前后,北京大学已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调查,“没有问题”。

  上述知情人士也表示,北大调查没有学术不端,但是涉及不严谨。

  不过,目前尚未见到北大的正式调查结果。关于此事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报》将持续关注。

  周德敏简介

  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2013)、“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9),担任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2010)、全国生物候选药物牵头科学家(2013)等。

  主要从事药物研发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抗病毒小分子、蛋白质生物大分子药物、药物靶点/生物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等。

相关文章

北大试点改革:取消绩点,缓解内卷

“长期以来,绩点都是困扰莘莘学子的问题。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1月3日,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为了让学生们从成绩上“解绑”,生命科学学院展......

清华北大两校师生,实行畅行互通

据行在清华官微消息,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保卫处发布《关于我校师生员工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详情如下:各单位:我校与北京大学比邻而居,交流合作密切,实现人员畅行互通,不仅是长期以来两校师生员工的共同......

羡慕!北京大学送给毕业生一颗小行星

7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202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典礼上,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表示,今年恰逢北大建校125周年,在国家天文台的支持和帮助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博......

北大在Nature上演“帽子戏法”!

3月22日晚间,Nature官网发布多篇论文北京大学三项成果同时在线发表上演“帽子戏法”生命科学学院肖俊宇研究员研究组发表成果《FcμR受体对免疫球蛋白IgM的识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

北大环境学科50周年大会:超5成博士投身科研

3月18日,澎湃新闻从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周年大会上获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56%的博士毕业生投身科研攻关;海外校友回国数量持续增加,近五年有26名入选国家人才计划。1972年,随着历史上第一......

中科院院士起诉原北大博士后侵权:被恶意诋毁

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诉吴庆龙侵权:被恶意诋毁故意造假日前,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现年6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原副校长陈发虎诉现年49岁的原......

直击北大人民医院急诊室:一天接50辆救护车

一天接50辆救护车、所有的呼吸机都在用、40升的氧气筒一天要换3到4桶氧气、床位有限有的患者只能在过道轮椅上吸氧输液……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医院尽最大努力收治病人,同时向社会呼吁,把......

沉重哀悼!兰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董钰明不幸逝世终年51岁

12月19日,兰州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兰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董钰明,男,于2022年12月19日7时37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不幸逝世,享年51岁。讣告透露,丧事一切从简。并于12月19日下午1......

北大实验室联合团队最新成果,将为抗新冠病毒添新药!

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其子代变异株井喷式涌现,并呈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逃逸,给新冠疫情的防控带来了十分严峻的考验。“趋同演化”现象形成机制以及演化终点......

北京大学1名学生核酸阳性,学校已启动应急预案

据北京大学网站消息,11月16日凌晨,学校接到核酸检测机构信息,告知我校燕园校区核酸采样样本中发现1管“十混一”结果异常,经复检,确定1名学生检测结果呈阳性。学校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相关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