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1 10:51 原文链接: 新研究攻克抗虫“薯道难”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和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团队联合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朱宏波,在甘薯(Ipomoea batatas L.)抗虫遗传基础解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该研究不仅首次克隆了甘薯天敌害虫的天然抗性基因,还揭示了其下游天然抗虫物质的调控机理,为甘薯小象甲田间防治手段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论文通讯作者侯兴亮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小象甲是甘薯种植危害最大的害虫

  甘薯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我国甘薯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但是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方案去解决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病虫害问题。”侯兴亮说。

  据介绍,甘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频繁发生的虫害已成为制约甘薯生产的主要因素。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种植危害最大的害虫,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通过啃咬叶蔓、蛀食薯块等,在种植期和薯块储存期均造成危害,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食用品质。为了防虫,种植户只能喷洒农药。

  甘薯小象甲在亚洲和非洲薯区发生十分严重,可造成10%~30%产量损失,严重时在50%以上,防范不当易导致绝收,给甘薯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南方甘薯种植区一年可多代发生且世代重叠,因气候变暖,近年来已扩散至长江流域种植区,有逐年扩大趋势。

  “目前农业上尚无小象甲甘薯抗性品种培育,培育天然抗虫品种是大势所趋。”侯兴亮指出,发掘甘薯自身的抗虫基因资源,开展抗性分子机制研究,促进抗虫技术开发和抗性品种选育,是解决甘薯小象甲虫害最为经济环保且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甘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侯兴亮带领植物发育与品质调控研究团队聚焦甘薯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高效精准育种技术的研究。“我们研究创制的种质在显著提高抗性的同时并未降低品种原有产量和品质,填补了国际上甘薯小象甲抗性种质开发利用的空白。”侯兴亮说。

  甘薯抗虫遗传基础解析取得新突破

  由于甘薯小象甲抗性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甘薯抗虫资源多样性不高,导致抗虫机制研究进展缓慢,有“薯道难”之称。

  侯兴亮团队通过与广东海洋大学的朱宏波合作,花费多年在虫害流行严重的华南地区搜集不同的甘薯材料,并进行抗虫评价。历经3年田间筛选,最终找到了2份珍贵的甘薯小象甲高抗种质。

  在研究过程中,侯兴亮团队利用抗感种质构建F1遗传群体,同时克服了控制条件下抗虫表型难检测、不稳定的困难,建立了稳定的甘薯小象甲抗虫可控评价体系,最终成功定位并克隆了两个甘薯小象甲抗性关键基因SPWR1(Sweet Potato Weevil Resistance 1)和SPWR2。

  研究人员还克服了甘薯遗传转化操作难、转化率低、周期长的问题,利用甘薯自身快速增生能力,配合根癌农杆菌定向注射手段,开发了一种高效稳定的新型甘薯遗传转化方法。随后,大量的甘薯遗传材料证明了SPWR1和SPWR2均正向调控甘薯小象甲抗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甘薯对甘薯小象甲的抵抗依赖一种名为奎尼酸的代谢物及其衍生物。奎尼酸对人并没有毒性,但是会明显抑制甘薯小象甲胰蛋白酶的活性,通俗来说就是甘薯小象甲吃了含有这种物质的甘薯后,不舒服,所以它们就不吃了。”侯兴亮说。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旭表示,进一步的昆虫理化实验也证明携带有1-羟基-奎尼酸基团的衍生化合物均表现出对甘薯小象甲肠道消化酶和活动的抑制活性。“含有高水平奎尼酸的天然变异品种抗虫性强大,展示出一种有潜力的、兼具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抗虫方案。”

  刘旭表示,该研究对推进高产优质多抗的甘薯分子育种,促进特色高值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带动甘薯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吉林省第二批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榜上有名

吉林省第二批4项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在第一批项目基础上,第二批择优选取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奥来德光电、华信科瑞光电、通化东宝药业等4家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榜,......

1200万采购高端仪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采购意向公开

为便于供应商及时了解政府采购信息,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的通知》(财库〔2020〕10号)等有关规定,现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23年10至12月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如下:号采购单位采......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论文: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在长尾鼩鼱属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这一研究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2个哺乳动物新种以及一个待描记新种。图为雪山大爪鼩鼱生态照。中国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发《物理评论快报》:超临界磁压热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苏刚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利用自己发展的精确高效有限温度张量重正化群方法,完整给出了Shastry-Sutherland晶格量子磁性模型的压力—温度相图,发现该相图与水的相图极为相似,同......

新开发工具包,猕猴眼动揭示精神活性药物效应,类似精神分裂症

2023年10月4日,《NationalScienceReview》期刊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EffectsofPsychoactiveDrugsinaHigh-DimensionalSpac......

物理所王磊等发布深度学习算法稠密氢体系应用成功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也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简单的元素。在常温常压下,氢以气态分子的形式存在。然而,在一些极端的条件下,例如巨行星内核、聚变实验中,稠密的氢(或其同位素)表现出更加丰富的相图,其中可能包......

十月天文星象众多:金星合月、日环食、土星伴月等轮番上映

中新网南京10月2日电(记者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日消息,北半球金秋十月,成为星空爱好者的黄金季节。天宇在十月期间迎来群英“接档”:金星合月、日环食、猎户座流星雨极大、金星西大距、土星伴月......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

嫦娥激光三维敏感器工程样机测试。 本文图片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承担“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为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揭示金星磁鞘磁场三维形态特征

金星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影响其大气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金星没有内禀磁场,但是太阳风与金星大气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个感应磁层。感应磁层和磁鞘的磁场的三维形态关系着太阳风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出炉,风头为何转向整治不正之风?

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增选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