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4 16:11 原文链接: 研究发现PG031基因具有改良大豆种皮吸水性的应用潜力

  大豆群体的种皮吸水性差异很大,几乎所有野生大豆的种皮都是硬的、不吸水的,而栽培大豆群体的种皮相对容易吸水。硬的吸水性差的种皮可以保护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免受病菌、旱涝、腌渍的侵害,以顺利度过休眠期而适时萌发,同时收获的种子容易储存。相反,栽培大豆种皮相对容易吸水,在播种后可以保障大豆的适时整齐发芽,但收获的种子不易保存。栽培大豆群体的种皮硬度/吸水性仍有较大变异,很难通过表型辨别,鉴定关键控制基因对分子设计育种变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鉴定出大豆种皮硬度由qHS1和qHS2两个主要位点来控制。其中,对qHS1位点的解析增加了对大豆种皮性状分子基础的理解,qHS2基因功能则依然未知。

  近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遗传与分子改良学科组发现控制大豆种皮吸水性的一个编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031。该基因位于qHS2置信区间内。PG031在花中高表达,但在吸水后的种子种皮中特异表达,种子萌发后降低或无表达,表明PG031在种皮吸水性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在大豆群体中鉴定到3种PG031变异,即PG031289H、PG031289Y 和PG031Hap3。其中野生大豆中仅含有PG031289H型,控制种皮不吸水性,将PG031289H导入高渗透性大豆PG031289Y型大豆后,显著降低了转基因种子的种皮吸水性,且百粒重有所降低,显微镜分析证实PG031289H的导入减少了种皮的栅栏层和薄壁细胞层的细胞内空间,增加了水分进入种皮的屏障。在另外两个等位变异中,PG031289Y型来源于PG031289H的1个SNP突变,与种子种皮透水性增加紧密相关,因为PG031289Y等位变异与大粒重相关,这个等位变异可能正在经历人工选择。

  该研究为深入了解大豆种皮吸水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定向改良栽培品种以满足不同的贮藏需求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关成果以A polygalacturonase gene PG031 regulates seed coat permeability with a pleiotropic effect on seed weight in soybean为题,发表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作物人工智能设计与精准育种技术等资助。

相关文章

大豆籽粒性状调控的新机制

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量构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们当前对大豆种子粒重调控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调节基因并......

遗传发育所揭示大豆籽粒性状调控的新机制

大豆含有丰富的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大小和粒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产量构成的要素之一。然而,人们当前对大豆种子粒重调控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因此挖掘粒重调节基因并......

农业农村部新部署!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从南到北陆续展开,是落实示范推广面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时期。4月19日,农业农村部在四川省达州市召开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培训会,......

研究发布大豆多维组学数据库SoyOmics

大豆(Glycinemax(L.)Merr.)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品质改进关乎全球人口的需求和利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使大豆组学研究不断深入。实现大豆多维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将会为大......

中国大豆有了精准分布地图

记者1月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通过对大豆生产田进行多年多点网格化取样和多种成分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国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中国大......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积累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双功能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GmZFP7可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为大豆异黄酮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

耐盐碱高粱大豆新品种及间作模式示范观摩会召开

9月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宁夏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高粱大豆新品种及间作模式示范观摩会。在宁夏农业育种专项“宁夏适生优质饲草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项目支持下,经过多年选育,遗传发育所培育......

研究揭示我国大豆驯化改良进化史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通过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提出大豆进化路线,发掘了大豆不同进化阶段受到选择的候选基因,并从中克隆......

仅一个碱基,改变大豆多样性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陈志长团队发现并证实位于基因5’UTR开放阅读框(uORF)的一个碱基变异导致了大豆群体磷吸收效率水平的多样性。7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uORF的自然变异导致大豆磷吸收效率的多......

打破大豆育种瓶颈,这项技术成了关键

大豆育种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颈?如何实现异地品种杂交?我科学家对大豆花粉超低温保存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实现了大豆花粉异季和异地应用,打破大豆花粉应用时空障碍,为实现规模化、工程化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