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9 00:00 原文链接: 研究发现夜行和穴居哺乳动物拥有更多V1R基因

  通过位于犁鼻器中的信息素一型受体,哺乳动物可以感受来自物种内其他个体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引起种内不同成员之间社会和性的行为。信息素一型受体是由V1R基因超家族编码的。过去几年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和“百人计划”入选者施鹏研究员等研究人员通过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对该基因超家族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发现了信息素受体基因家族是迄今为止哺乳动物基因家族基因数目差异倍数最大的基因家族;并提出动物适应环境可以反映在基因数目变异上的假说。

  为了进一步探讨V1R基因家族的进化与动物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该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微观的基因组数据和宏观的动物行为数据,对处于不同生态环境下及具有不同行为的哺乳动物V1R基因家族进行研究。王国栋博士等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32种陆生哺乳动物的V1R基因家族大小和两种环境因子:活动空间和生物节律之间的关系。其中活动空间包括包括穴居行为和开放居住行为,生物节律包括夜行行为和昼行行为。

  研究结果发现,这两个环境因子与V1R基因家族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一是与开放居住的哺乳动物相比,穴居哺乳动物拥有更多的V1R基因;二是与昼行哺乳动物相比,夜行哺乳动物拥有更多的V1R基因。进一步的分子进化分析表明,在夜行和穴居哺乳动物的V1R基因中发生的快速基因产生和氨基酸替代加速很可能是对夜行和狭窄环境的适应。信息素受体V1R基因家族的大小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环境与动物基因组,是环境因子和感觉系统分子进化历史的指示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Genome Biology Evolution上(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doi: 10.1093/gbe/evq020)。

相关文章

人类是如何失去体毛的

人类的毛发为什么明显比其他哺乳动物少?这一直是个谜。近日,美国科学家在eLife发表论文称,人类似乎拥有全身长毛发的基因,但进化使它们丧失了功能。研究结果指出,一组基因和基因组的调控区域似乎对毛发的形......

科学家找到对抗甘薯小象甲的基因“武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吃着甜甜的甘薯时,突然就咬到发苦的地方,特别令人恼火。“发苦是因为甘薯被甘薯小象甲咬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介绍,“一方面是因为甘薯小象甲在甘薯里钻来钻去,留下......

科研人员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乳酸(lactate)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effect)”而得到广泛关注。2......

科研人员发现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牵头发现一个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ATF7,该基因可通过延缓细胞衰老和降低老年个体的炎症水平,从而促进健康长寿。据介绍,慢性低度炎症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

组学大数据“秒懂”功能基因的朋友圈

 玉米实验田。受访者供图经典的遗传学手段克隆并解析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然而,在功能基因组提出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水稻和玉米中克隆的功能基因仍不足其所有基因的10%,已克隆基因的新功能还不断......

人类染色体竟“凭空出现”155个新基因?

据报道,来自希腊亚历山大弗莱明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心(BSRCFleming)和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细胞报告》杂志上的最新研究声称,他们在人类的基因组中鉴定出了155个来自DNA非编......

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基因组选择新方法诞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三亚南繁研究院大数据智能设计育种创新团队联合多家单位提出利用植物海量多组学数据进行全基因组预测的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实现育种大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将助力深度学习在全......

科学家在人类身上发现155个新基因!都是“从0出现”

“人类又偷偷进化不带上我?”虽然是个段子,不过新研究发现,人类的基因整体确实发生了进化——来自欧洲的一群科学家对新发布的人类基因数据集进行了研究,发现了155个“独特”的基因。要知道,虽然新基因也可以......

哺乳动物体温维持37℃的关键神经元确定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大脑视前区的EP3神经元在调节哺乳动物体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有助开发一种人工调节体温技术,帮助治疗中暑、体温过低甚至肥胖症。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科学进展》......

恐龙捕食哺乳动物证据首现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1.2亿年前的小盗龙化石中发现了这种小型恐龙的午餐。对该恐龙化石的重新分析发现,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动物的脚骨。这是恐龙以哺乳动物为食的第一个证据。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