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5 10:59 原文链接: 一种单细胞藻类细胞中有7个基因组

一种50多年前收集并在实验室中生长的单细胞藻类,原来是一个由曾经独立的生物组成的奇怪的集合体,里面有不少于7个不同的基因组。4月27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据我所知,单个细胞中有7个不同的基因组是创纪录的。”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这项研究的Emma George说。

这种藻类被称为隐藻,是博物学家Ernst Georg Pringsheim在1970年之前的某个时候收集的,并成为德国哥廷根大学收藏的一部分。1988年,一项显微镜研究揭示了这种藻类细胞中的细菌,以及一些细菌中的病毒。

受该研究启发,George要来了一些藻类样本,以便她的团队对细胞内所有DNA进行测序,并识别其中的病毒和细菌。

细胞作为共生细菌的宿主并不罕见。复杂细胞被认为是在大约30亿年前出现的,当时一种细菌开始在另一个简单细胞内生存并形成了伙伴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内共生。这种细菌进化成产生能量的线粒体,后者存在于几乎所有复杂细胞中。

虽然复杂细胞的主要基因组在细胞核中,但是线粒体仍然保留着小基因组。这意味着大多数动物细胞有两个不同的基因组,每个细胞的线粒体基因组多达数千个拷贝。

大约10亿年前,植物细胞通过获得一种蓝细菌而获得光合作用的能力。这进化成了叶绿体,叶绿体也保留了部分基因组,因此植物细胞有3个不同的基因组: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然而,隐藻并不是植物细胞。它们最初是自由游动的捕食性细胞,通过吞噬一种复杂的植物细胞——红藻——而不是蓝细菌,获得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这种红藻的细胞核以缩小的形式保留下来,因为它含有一些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基因。因此,所有隐藻都有4个不同的基因组:细胞核基因组、红藻的残余细胞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

哥廷根菌株有另外3个不同的基因组。George团队发现,哥廷根菌株还获得了另外两种细菌内共生体,其中一种感染了噬菌体病毒。

“有两个不同的内共生体,其中一个被噬菌体感染,所有这些都在一个细胞内,这太神奇了。”George说。

研究团队将宿主细胞鉴定为Cryptomonas gyropyrenoidosa,这两种细菌分别为Grellia numerosa和Megaira polyxenophila,感染Megaira polyxenophila的病毒为噬菌体MAnkyphage。

George认为这种集合体存在于Pringsheim收集的藻类中,并从那时起传给了所有的后代,大约4400代。

令人惊讶的是,在宿主隐藻中,噬菌体感染的细菌比未感染的细菌更丰富。George说,尚不清楚噬菌体是如何在不消灭宿主细菌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的,但噬菌体确实拥有可能有助于细菌与宿主相处的基因。“这一体系必须保持一种平衡。”George说。

研究复杂细胞进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Dave Speijer说,这项研究经过了彻底的研究,并表明宿主与其中的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他想知道,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关系是否依然存在,还是仅仅因为细胞被保存在稳定实验室环境中而持续存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3.04.010


相关文章

首个对叶榕完整基因组发布

本报北京4月9日电(记者杨舒)对叶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植物。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发布首个对叶榕的完整基因组,修正了此前学界对其基因组测序绘......

海鸥与丹顶鹤居然是近亲?浙大研究将改写教科书

海鸥与丹顶鹤、老鹰与猫头鹰,这几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鸟类,不久前刚认上亲。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教授联合国内外学者,正在组织收集世界上现生一万多种鸟类的基因组及形态信息,旨在构建起鸟类物种......

“女娲”基因组计划发布第五项成果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这项工作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何顺民研究员牵头的“女娲”(NyuWa)中......

一生中患病的几率或可预测,十种慢性病遗传风险估算更接近临床

通过分析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微小的遗传差异,就可预测一个人一生中患某种疾病的几率。在过去的10年中,研究人员为数十种疾病制定了风险评分,希望有一天患者能利用这些信息来降低患病风险。在《自然·医学》杂志最新......

揭秘基因组“暗物质”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基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机制”在人类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非编码RNA不参与编码蛋白质,占全部RNA的98%,如同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是生命活动调控的......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基因组精确注释新方法:增强子鉴定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瑞孚迪:改变千万新生命——全基因组测序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导读:这项技术可以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对患儿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罕见疾病。     瑞孚迪的这项首创研究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对看似健康的新生儿的筛查中存在重......

科学家解析百余“神奇蘑菇”基因组以培育新品种

科学家收集了几十种“神奇蘑菇”的基因组数据,以了解驯化和培养是如何改变它们的,从而培育新品种蘑菇。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裸盖菇的商业品种缺乏遗传多样性,因为它们被驯化为人类使用。而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