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9 21:04 原文链接: 院士解析政府工作报告中“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您认为这个规划应该瞄准什么样的关键瓶颈、重大科学问题?

叶玉如: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首先要重视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领域加强研究布局,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对我们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非常重要;另外也要重视在前沿、新兴的科研领域布局,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暴发,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疫苗和药物,无论是研发速度还是有效性,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离不开过去十几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积累的基础。

未来,我们也要继续重视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前瞻性布局,提升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为疫病防控和保障公共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如何来凝练基础研究的这些重大问题?应该建立什么样的项目遴选或课题立项机制?

叶玉如:在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方面,我个人觉得香山科学会议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香山科学会议是我们国家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学术会议。每次会议会围绕一个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自由探讨特定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或者研讨有关科技政策、管理和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的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在科研计划管理方面,我觉得既要有常规的课题申报制,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开展一些长期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科研项目。

此外,针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解决技术难题。

记者: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有助于基础研究开展。那么,“长期”“稳定”这两个词如何来体现?

叶玉如:很多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短期内可能不会出成果,在科研经费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是支撑前沿技术创新和突破发展技术瓶颈的基础,对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这些基础研究在科研经费竞争中往往不占优势。我觉得应该构建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的合理配置机制,加大对开展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的稳定支持,适度延长部分基础科研项目的周期,同时给予科研机构和人才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规律和趋势,开展科研项目。

这有利建立起更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科研人员能够“板凳坐得十年冷”。

记者:就您所在的领域为例,基础研究长期支持,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基础研究经费获得稳定支持后,在经费使用、过程监督、结果评价、宽容失败等方面该如何做?

叶玉如:在增加长期稳定支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改进现有的评价方法,优化人才评估和淘汰制度,使得国家提供的稳定经费既保障科研人员在一定周期内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也保持一定的竞争性的压力。

据我了解,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把相当一部分原来需要大家竞争申请的基础研究经费,变成稳定支持直接给到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也藉此机会,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来发展,安心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法,有助逐步构建一个稳定与竞争并存的科研环境,促进原创性的科研突破。

在成果评价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的形式就很不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也应该不同。另外一点是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同行专家更了解这个领域的特点、发展情况,可以对科研工作的质量、贡献和原创价值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价。

记者:基础研究不可能保证所有的研究都能出成果。在您的研究或者您团队的研究中,有没有类似的一段时间研究之后做不出成果的“失败”了的科研?您所在的单位是如何“宽容失败”的?这方面国外有没有好的经验?

叶玉如:做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经常要面对失败。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失败往往可以带来很多启示,我们要明白这次为何会失败,从中学习,汲取经验,下次实验便可能成功。

我之前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时,研究一种预期可以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药物,但是病人试药后效果不理想,而且会变得消瘦。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药物会影响到一种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神经信号,所以病人服用后会体重减轻。这种药物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方面没有效果,从我们最初实验设计的目的来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不过在减重方面效果不错,给减肥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由此可见,科研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此路不通,慢慢钻研又走出另一条新路。

希望可以设立一些鼓励创新的科研计划,考核标准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不严格以“成败论英雄”。科研人员在成功申请到项目经费后,只要按照既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即使未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失败”原因,通过专家评审后也可以成功结题。这样的科研计划可以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对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是很很有帮助的。

记者:从现实来看,现在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环境已经好很多了。在您所在的单位港科大,青年科研人员还面临哪些现实的发展问题?如何来解决?

叶玉如:年轻科研人员进入大学后需要经过一段考核期,如果能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终身教职。面对考核压力,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从事一些短期内容易取得成果的科研项目。但是如果没有考核,缺乏公平有序的竞争,很难吸引到好的人才。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竞争和稳定寻求一个平衡,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原创性的科研突破。

记者:科学研究离不开合作。了解到之前您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单位有合作,目前这些合作有何进展?

叶玉如:我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在阿尔茨海默症诊治方法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并取得很好的成果。其中一项是我们合作研发了新型全脑基因编辑技术,使用新型的运送工具,可以跨越血脑屏障,通过单次、无创的静脉注射,将优化的基因编辑工具运送到整个大脑,实现高效的全脑基因编辑。

相关文章

院士汤钊猷:搞科研不能只为SCI

“今天要讲我的一生做成的两件半事,其实这些都是我和团队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肝癌的早诊早治,大幅度提高疗效;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切除的肝癌,过去一般没有活过5年,通过综合治疗,缩小后切除;另外半件事,......

经费1698万!海南公示院士创新平台科研项目拟立项项目

近日,海南省科技厅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政决策等程序,公示2024年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科研项目拟立项项目11个,安排经费1698万元。详情如下: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4年海南省院士创新......

“青椒”指南:教学与科研如何兼得

最近,总遇到青年教师反映不知道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苦恼。这是当下高校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新体制下的青年教师,尽管各学校的政策可能稍有不同,但最终的考核大致相同——既要有令人惊艳的科研创新成果,又......

作者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规”收获一篇Science

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读博记”:2019年春,28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巴黎,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Paris)PMMH实验室,遇上了两位不摆架子的“朋友......

中国科研经费&论文两大利好!

近日,有两则关于中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奋。一是据《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超过3万亿元,达到30782.9亿元;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来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

科研难做,难在发论文和申基金。两者相比,基金或许更难上一筹。每年到国自然基金评选阶段,那真是千万大军挤独木桥,有人欢喜有人忧。近几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国自然基金越来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红书上吐槽,现在......

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看看新增哪些内容

近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包含总则、科研活动行为规范、社会活动行为规范、增选工作行为规范、禁止行为以及附则共六章,共三十三条。《规范》指出......

刘少军院士:搞科研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劲头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昂......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后来居上”,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一突破性创新将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体组织中某种原子核在磁场下的共振现象,隔着皮肤对病灶进行“摄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医学领域。但长......

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发动机完成飞行任务要求验证

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我国载人登月火箭长征十号的主发动机昨天又完成了一次点火试车,验证了火箭飞行任务对发动机的全部要求,为发动机技术状态固化、产品技术基线确立、可靠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此次试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