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7 13:08 原文链接: 张玉顺:“医学发展太快了,不创新就没饭吃了”

微信图片_20220525101043.jpg

张玉顺发言。受访者供图

谈到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尤其是研究卵圆孔未闭方向,张玉顺都是绕不开的学术大咖。

1998年,他率先在世界上提出“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大小,选择封堵器治疗的方法,打破了国外食道超声心电图加球囊测量的“金标准”。

2000年,他对先天性心脏病大孔患者的治疗实现突破,成功放置的直径38毫米封堵伞创下了当时世界之最。

2002年,他成功为一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进行封堵手术。该手术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完成的世界首例介入封堵手术。

2003年,他在《心脏杂志》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卵圆孔未闭的文章——《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2014年,他成功实施西北地区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在国内第一个完成多孔病人心房撑双伞手术。

2016年,他联合国内同道撰写了中国第一本、世界第二本关于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书籍——《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7年,他牵头制定了《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在上述共识基础上,他又牵头制定了《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

……

“医学发展太快了,不创新就没饭吃了。”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张玉顺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医生要紧跟学术前沿,不断创新拓宽技术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微信图片_20220525101059.jpg

张玉顺(左1)给团队成员讲解。受访者供图

在“副业”开疆拓土

选择学医,张玉顺没有轰轰烈烈的热爱,也没有迫不得已的无奈。他的最初想法就是学点有用的技术,做点有用的事情,将来不至于“没饭吃”。

1984年,从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张玉顺被分配到了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我这个人运气比较好,当时报了三个科室——心内科、心外科和眼科,最终被心内科录取。”张玉顺至今还记得院长在宣布分科情况时的场景。“当时第一个宣布的就是心内科,第一个叫的就是我的名字,我都没反应过来,随后立马站起来答了一声‘到’!”

“当时的心内科主任郑笑莲教授看到我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小伙子不错,长得很壮实,可以抬病人,我要了。”张玉顺说,当时西京医院的导管室在CT楼二楼,二楼没有电梯,而手术主要采用股动脉穿刺术,而不是现在的经桡动脉穿刺。“医生给患者做完手术,就得靠那些身体好的医生用担架把患者抬下来,所以主任觉得我身体很好、能抬病人,就非常高兴。”

就这样,张玉顺开启了“给心填补希望”的执业之路。

彼时,西京医院在冠心病治疗上已经声名鹊起。“继续冠心病的治疗很难再有建树,科室的前辈们就建议我找个亚专业‘搞点副业’,开疆拓土。”最终,张玉顺选择的“副业”就是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

在那个时候,先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开刀,死亡率比较高,患者及家属非常畏惧。此外,因女孩罹患先心病比较多,手术会留下很大的疤痕,影响美观,家长也有严重抗拒心理。

于是,张玉顺率先引入了国外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并在西京医院成功开展,手术仅需要一个小小的切口就可以实现对先心病的治疗。之后,他又经过不断的研究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国内先心病患者。

解决了手术技术难题,手术中的医疗器械成为摆在张玉顺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1997年,美国Amplatzer教授发明了心脏封堵器并传至中国。张玉顺团队看到了机遇,开始用Amplatzer封堵器做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但因进口医疗器械昂贵,患者经济负担较重,于是,张玉顺团队迅速投入到研发国产封堵器的工作中。

“现在国产的心脏封堵器也很不错了,都可以出口了。”张玉顺从冠心病转战先心病,依然跻身全国前列。

2005年,张玉顺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的职业生涯每一个进步都是在西京医院取得的,撇开我个人努力不谈,我的成长都源自西京医院。谁知道一转眼来到交大已经17年了,以目前的情况看可能要待到退休了……”

微信图片_20220525101028.jpg

张玉顺(右1)正在为患者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专注卵圆孔未闭研究

2012年,陆续有人给张玉顺介绍卵圆孔未闭的患者。所谓的卵圆孔是指心脏房间隔中部的裂隙。人体在胎儿时期,卵圆孔作为生命通道使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左心房,维持体内血液循环,出生后卵圆孔会关闭。临床上,3岁以后卵圆孔仍未关闭,称为卵圆孔未闭(PFO)。

研究发现,在全人群中,1~29岁PFO发生率为30%,30~79岁为25%,80岁以上为20.2%。

当时,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都倾向于卵圆孔未闭是无害的观点。只有国外的少数研究认为,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偏头痛等疾病有关。

2012年,美国TCD会议上首次报道了名为respect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封堵卵圆孔确实可以预防脑梗。

但中国有关PFO的研究数据如何?为此,张玉顺团队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经过10年的跟踪研究,他于2016年再次来到大洋彼岸美国参加TCD会议。就在这次会上,respect研究实验的长期结果给出了阳性结果,随后世界上又有三个有关卵圆孔未闭的随机对照研究给出了阳性结果。

直到第四个随机对照研究给出了阳性结果后,张玉顺才觉得卵圆孔封堵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这个结果也证明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找对了,这十几年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浪费。”

微信图片_20220525101052.jpg

张玉顺(右1)与团队成员正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开拓一条创新的路

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有35%~40%的原因不明,而封堵PF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预防不明原因卒中(CS)复发,可改善83%的偏头痛。基于此,张玉顺提出“心脑共治”,通过治疗改善“心病”预防“脑病”。

为了更好地规范PFO封堵术在临床的应用,张玉顺作为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撰写了《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开展了“房颤左心耳封堵公益讲座”,积极参加PFO封堵术规范化培训、专家在线、大医解惑、以案说医等科普活动。

相关文章

新开发心脏类器官系统可模拟胚胎心脏发育

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人类心脏类器官系统,可以模拟妊娠期糖尿病样情况下的胚胎心脏发育。这些类器官涵盖了在小鼠和人类妊娠期糖尿病引起的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研究表明,内质网应激和脂质失衡是导致这些疾病的关键......

早饭要早吃晚饭也要早吃!

很多人对早餐并不重视,把对美味的需求都放在了晚上。需要注意的是,早晚餐吃得晚都不健康。近日,一项来自法国的研究显示,采用较早的进食时间模式,即一天中的第一餐和最后一餐早吃,保持较长的夜间禁食期(而不是......

研究监测发现精英运动员存在心脏变化的遗传倾向

研究评估精英运动员异常心脏功能和遗传因素一项涉及澳大利亚和比利时281名精英运动员的研究发现,六分之一的运动员存在心脏测量值,通常表明心脏功能减弱。遗传分析进一步揭示,这些运动员还具有与心肌疾病相关的......

心脏的谜团被解开,相关研究内容已经发表在Nature

肯塔基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解开了一个长达60年的谜团,这个谜团是关于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KennethS.Campbell博士是英国医学院心血管医学部的转化研究主任,他在分子水平上绘制了心脏的一......

研究揭示逆转心脏衰老的关键蛋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联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在《自然-衰老》(NatureAging)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IRT2counteractsprimatecardiac......

国际科研团队绘制出人类心脏细胞图谱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迄今最详尽、全面的人类心脏细胞图谱,涵盖心脏的8个部位、75种细胞状态。该研究由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等机构参与,属于国际项目“人类细胞图谱”......

母乳促进新生小鼠心脏发育

根据《自然》发表的一项发育生物学研究,一种母乳中的脂肪酸对于新生小鼠心脏的成熟十分关键。这些发现揭示了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新生小鼠出生后心脏发育的机制。出生会给新生的心脏带来许多挑战,需要心脏细胞经历多种......

全球首部聚焦三尖瓣反流诊疗专家共识发布

随着心脏外科快速发展,大部分左心瓣膜(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疾病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有效治疗。不过,部分左心瓣膜术后患者远期出现三尖瓣反流。严重的三尖瓣反流会导致右心衰竭、肝肾功能受损、体循环淤血等并发症,往......

全球最小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者在厦出院

中新网厦门4月11日电(杨伏山刘云芳)福建省首例全球最小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日前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成功植入,患者11日出院。厦心当天披露说,经过半个多月康复治疗,术前因严重心衰只能......

科学家揭示了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的新机制

缺血性心脏病是全球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脏纤维化是心肌梗死(MI)后常见的病理重塑,其特征是细胞外基质蛋白在心脏间质中过度积聚。心肌梗死期间的心脏纤维化疤痕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