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2 09:58 原文链接: 郑绍辉:科研就是突破极限

郑绍辉

  原本是一名与核共舞的工程师,却还是抵挡不住化学的诱惑,放下工作重归校园;原本想要在国外科研机构找一份惬意的工作,却还是不能放弃对故土的留恋,十三年后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再来。这就是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教授郑绍辉的前半生。

  “真正工作多年,才越发感到搞科研的可贵;真正出国多年,才越发感受到国家的强盛。”郑绍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漂泊虽久,故国情深。旅居国外十几年后再回国,郑绍辉深深觉得,今日中国的科研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科研人员可以发挥的空间更大。如今,他把目光瞄准了太阳能,瞄准了有机硅和有机太阳能材料的研究。他希望未来能够借助自己的研究,提高太阳能材料的转换效率,从而为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献上绵薄之力”。

  从工程师到科学家

  如果你已经工作了五六年,事业上混得还不错,你会不会选择放弃原有的社会地位,重新开始,回到校园做一名学生?

  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No”,但郑绍辉的答案是“Yes”。1995年,他从南开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化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天津核工业部理化工程研究院担任助理工程师。在那里,他一干就是五年。

  “可能是性格使然,我天生就对科研工作感兴趣。”郑绍辉说,这正是他在2000年决定回到南开大学读研究生的原因。在那里,他取得了应用化学硕士学位。

  郑绍辉一直觉得科研工作非常有趣,因为科研一直在突破人类已有的知识界限,扩大人类的认知范围。“我喜欢创新,遇到困难时,我首先是坚定信心的,相信我们如果在可见范围内解决不了,但是能够取得一定的进展,也是可行的。另外,我的工作即使没有进展,如果对后人有用,也会感到很开心”。

  2003年,郑绍辉选择了出国留学。他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6月,他在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系担任研究员,和吉姆·普芬德纳教授为美国空军实验室开展喷气燃烧机理研究工作。

  在自己的科研生涯里,郑绍辉觉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导师与合作者米勒教授对自己影响很大,“他不但数学功底扎实,善于思考,那种对科学的投入是我非常敬仰的”。

  回国并不意外

  在美国停留十余载,并且已经在知名大学获得了教职,郑绍辉为何还是要回国呢?

  “这并不意外。出国就是为了回国,在国外才感觉自己更爱国。”郑绍辉认为,在国外的多年研究经历,其实就是在为回国做准备,学有所成,自然要回报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

  在美多年,郑绍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硅和有机太阳能材料、燃烧机理研究,还有电子跃迁和环境效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面的研究。他深入探索了有机太阳能材料中的电子迁移机理,第一次定量计算了环境效应对电子迁移激发态的影响,这对未来的新型太阳能材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他在《美国化学会杂志》《欧洲化学杂志》《化学材料》《物理化学杂志A》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据相关资料统计,他的文章被全世界25个国家和国际重要期刊多次引用,其中一篇关于核磁共振的综述文章近五年内在该领域的引用量高居世界第一。

  “在太阳能研究领域,我所研究的有机太阳能材料对国家有着重大的意义。”郑绍辉说,利用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设计出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新型有机太阳能材料,这对于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安全和替代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同时,郑绍辉在燃烧领域的研究也和环境问题有关。他所从事的燃烧机理研究,对于先进高效发动机(航空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车辆船舶内燃机等)的设计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可以说,加强燃烧反应机理研究,对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降低排放污染具有重要作用。”郑绍辉说。

  正是因为在这两个领域的巨大影响,2015年,西南大学将郑绍辉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回国,聘任其为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教授。目前,他获得“重庆市百人计划科研启动金” “中央高校基金项目&校内杰青培育项目”“中央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的资助,并在积极申请国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面上项目。

  科研需要信仰和敬业

  在国内做科研和在美国有什么区别呢?对此,郑绍辉认为,两者其实差别不大,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在国内的自由度要大一些,“当然,客观地说,国外交流机会和学术气氛更浓一些”。

  回国以后,郑绍辉的科研方向更加考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目前,他继续在燃烧机理方面作深入研究,并在有机硅和有机太阳能材料研究方面继续探索。

  “我的这两个研究领域,涉及工程、物理、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包含实验和理论,这些学科内容实际非常复杂,对研究者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大的考验,但交叉学科的好处就在于‘新’,很多问题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郑绍辉说。

  对于当前不少海外学者纷纷回国效力,郑绍辉认为,这对国内的科研人员也是一大助力。“海外人才的引进,对国内科研人员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能够形成鲶鱼效应。海外人才也能带来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毫无疑问,中国的科研工作要想取得重大进展,加大国内外科研人员的交流,扩大国内科学家的国际视野是非常重要的”。

  在郑绍辉看来,作为科研人员,只拥有聪明和天赋是不够的,科研工作更多的需要坚持和投入。“只有对科学有着近似于崇拜和热衷的信仰,只有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科学家才能真正对人类进步作出贡献,成为真正成功的科学大师”。

相关文章

北京发“促创业带就业”计划: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留人事关系

《北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近日印发。北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覆盖创业不同阶段和重点要素的创业工作格局。重点实现的工作目标包括:年均新增参保创业单位......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NRF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资助中韩两国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与双边研讨会项目。一、项目说明(一)项目类型。包括合作交流、在......

刘忠范院士:应尽快停止行政主导的“戴帽子”运动

“忙”,已经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常态,他们忙着很多事,唯独很难静下心来忙学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将很多被迫忙碌的科研人员,比作沤麻过程中被呛出水面的鱼,“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折腾而已”。“小时候,我......

友情提醒:年末将至,请科研人员完善个人资料及论文归属、引用等数据!

您的论文数据,我们一起负责!随着WebofScience的不断更新,作者记录功能新增了更多元化的的内容与分析指标,科研人员在认领后就可以通过WebofScience更方便快捷地查看到自己更全面的学术表......

我国科研人员取得直肠癌研究新突破

10月18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研究团队,揭示直肠癌在新辅助化疗下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图谱和耐药性影响,并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新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报道医学》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出炉,风头为何转向整治不正之风?

2023年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知。其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增选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拳痛击科研项目评审“打招呼”

日前,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的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已经完成。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把“打招呼”顽疾列为主题教育专项整治问题全面推进,一些......

澳科研人员在古老岩石中发现16亿年前生物群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至少16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群,早于其他已知的动植物,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报说,这一生物群被称为“原甾......

我国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高灵敏钙信号荧光蛋白探针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章晓辉团队、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友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大学教授唐爱辉团队合作开发构建了一类新型的检测钙信号的荧光蛋白探针“尼莫”(NEMO),该......

写“材料”争“帽子”困扰科研人员基础研究减负任重道远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