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4 10:48 原文链接: 中国杂交水稻在哥斯达黎加试种成功

  4月29日,哥斯达黎加国家农牧研究所在其北部的试验基地举办了题为“中国杂交水稻是哥斯达黎加稻业发展机遇”的现场技术推介活动。哥国家农牧业研究所所长Bernardo Mora博士在该项活动中宣布,中方赠送的杂交水稻品种NP833在哥首度试种成功。该品种生产性能良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丰产性突出。他说,根据现场抽样估算,每公顷产量将超过8000公斤,比本地稻谷平均产量翻了一番。

  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Ricardo Chacon先生说,中国杂交水稻在哥试种成功,是中哥科技合作的结晶,如大面积推广将对本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他希望,进一步加强该领域双边科技合作,邀请中国专家来哥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主持该试验项目的两位技术人员是去年中国杂交水稻培训班的学员,他们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了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生长特点,播放了整个试种过程的录像片。他们表示,用在中国所学的杂交水稻技术和良种,第一次在中美洲的土地上试种成功意义重大,为下一步在该地区大规模试验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提出,要进一步扩大试种品种和面积,筛选一批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品种,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出席该活动稻农纷纷表示,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含量高,生产特性强,收益良好,在哥种植具有很大潜力,愿意参加大规模试种。

背景新闻:2007年12月,中哥双方在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与哥斯达黎加共和国科技部科技合作协议》,为双边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础。2008年底,在中哥技合作协议框架下,两国科技部启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引进与示范”项目。目前已经选派了5名哥方科技人员赴华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已有3人学成回国,还有2人正在国内接受培训。中国杂交水稻在哥试种成功是中哥两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关文章

“杂交水稻之父”的梦想正在非洲实现

14日上午,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袁隆平铜像前,外宾们纷纷插下杂交水稻秧苗,缅怀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走进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田,外宾们捧起金黄饱满的稻穗仔细观察,又现场观看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播种等新技术......

1251.5公斤!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创新纪录

10月14日,记者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获悉,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专家,对该中心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粒两优8022”,在......

籼稻粳稻杂种不育分子机理阐明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7月26日,中国工......

兰定国委员:加快推进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合作

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为此建议,加快推进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合作,在湖南设立杂交水稻技术对外援助交流合作中心。湖......

研究证实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的遗传稳定性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因组编辑及无融合生殖创新团队将无融合生殖杂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从植株表型、基因组、甲基化、转录组和亚基因组转录等层面比较了不同世代克隆材料,证实了无融合生殖杂交稻在不同世代间......

“小粒种”破解杂交水稻产业化之困

11月23日,长沙,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楼的办公室里,主任唐文帮正专注地瞅着桌上并排放着的三捧谷粒。“这里面有个创新品种,在种业市场里很火爆。”见到走进来的科技日报记者,唐文帮笑呵呵地指着其......

“多面手”明星基因,同步实现高产早熟

从绿色革命改良作物株型,到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粮食单产增长了一倍多。然而,此前研究表明,全球约24~39%的玉米、水稻、小麦以及大豆种植区域单产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态势。7月22日,《科学》在线发表......

投入100亿元!这两大国家级实验室揭牌

7月20日上午,岳麓山实验室和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建设动员会议在长沙举行。岳麓山实验室是湖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标志性工程,实验室围绕服务种业振兴国家战略,瞄准建成国内......

三亚南繁基地又获丰收科研人员传承袁隆平精神

5月7日,海南三亚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几位游客在金黄的稻田中拍照。这里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试验示范点。前一日,该示范点早稻测产910公斤。科研工作者说,对完成今年双季亩产15......

我国建成杂交水稻雌性不育制种技术新体系

记者6日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稻作研究人员近期成功构建了杂交水稻雌性不育制种新体系,为实现机械化高效制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国际期刊《植物科学前沿》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