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11 12:25 原文链接: 种康院士呼吁:让自由探索更加有底气

  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的时候,项目内容绝大多数是可预见能做出成果的;对于一些基于自身兴趣而又不可预期的方向,往往是搭着现有项目的“便车”,以“蹭经费”的形式,偷摸着进行自由探索。

就如何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起这些现象,感到既有意思又无奈。

“在过去的科研项目执行中,只能围着评估体系的‘指挥棒’转,所以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跟着别人做。”种康说,现在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观,“有了更多支持人的举措”。

项目评估“指挥棒”

“无论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及时的。”种康表示,全社会已经普遍意识到基础研究和原创性工作的重要性,鼓励科学家们开展自由探索性工作。

但在过去,虽然大家都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坦白说,我们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没有’失败的情况,也不允许有这样的情况。”种康说。

这是因为,根据以往的项目要求和管理方式,“我们的科研项目是约定了预期的论文、ZL等成果的,只能围绕着这个评估体系‘指挥棒’来做。”

因此,真正非常有创新性的工作,或者挑战性大的方向,科研人员不敢做。“万一你做不出成果来,怎么弄?”种康说,“做不出成果说明你没有完成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是要被收回的。”

这就使得在现实科研项目申报中,开展的科研工作往往是能够预测产出成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产出不了原创性成果,也不可能去开辟新领域、新方向。

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一些科学家对于一些基于自身兴趣而又不可预期的方向,往往只能采取搭现有项目的“便车”,以“蹭经费”的形式,偷摸着进行自由探索。等到这些自由探索可预见出成果了,再拿着它去申请项目。

种康说:“这种方式显然不是很科学的,不是真正的鼓励自由探索。”

正在逐步得到改观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种康看到,近年来我们的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正在逐步得到改观。

以基金项目为例,现在有了更多支持人才的举措。“拿生命学部来看,在支持人才群体方面,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在支持个人方面,有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这些项目,考量时主要是看你这个团队、这个人的能力,看你过去做了什么工作,从而证明你有足够的能力来做创新性工作;未来要做啥,团队和个人自己要想清楚,但是太细节的东西,不会要求太多,不会再要求你半年总结一次,一年要提交进展报告等。”种康说,“这还是比较符合自然科学研究中自由探索的要求的。”

这样的机制设计,也让科研人员在技术路线上有了更多选择。“这条路线走不通了,可以走另一条技术路线。当然也有可能几条路线都走不通,那他只要如实说清楚情况就行。”

项目结余经费使用的问题,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往项目结题了,是要求项目经费都要花完的,这明显不合理。”种康表示,因为科研和行政办公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技术路线,用的耗材、试剂、设备都不同,不可能完全按照预算来用。

好的转变是,许多部门正在试点,允许项目结余经费还可以继续使用两年,结余经费可用于自由探索性科研。

鼓励更多“从0到1”创新

种康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大概前三十年,我们的科研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

好的方面,是我们通过学习,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建设了一批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学科发展也有了很大进步。

但不足也显而易见。“别人做出了成果,我就换一个物种做一做,这样的科研是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没有太大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各国科技、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凸显了原创性科研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是技术的根,现在许多ZL侵权、‘卡脖子’现象,都是因为基础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种康说,现在不重视基础研究,将来还会有更多技术发展上的瓶颈或“卡脖子”。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是现在作物改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但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的ZL,是美国人申请的,ZL的覆盖面非常宽。种康说:“现在我们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正在开发一些新的基因编辑器,以避开国外ZL的限制。”

相关文章

NatureBiotech:新工具可预测基因编辑的成功率

自2012年CRISPR-Cas9技术问世以来,基因编辑便驶入了快车道,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如果将CRISPR-Cas9比作能够破坏目标基因的分子剪刀,那么baseeditor(碱基编辑器)可以称为分......

Nature审稿意见22页,他们答复98页,通过!

2021年11月,李国田决定向《自然》投稿。“这是我们第一次投稿《自然》杂志,第一稿算是‘投石问路’,能给一个修改机会就算成功!”他的博士生沙干说。《自然》审稿人还真的给了修改机会——长达22页的建议......

人工病毒载体可用于基因编辑

《自然·通讯》30日报告了一种制作人工病毒样载体的方法,所制载体能进入人类细胞执行特定任务,如基因编辑。这种大容量、可定制化的纳米材料为未来基因疗法和定制化医疗带来新希望。病毒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机器”......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与耐抗生素细菌作斗争

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创造了一种针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质粒,有效地预防和逆转了抗性。该工具在实验室实验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早期结果,开辟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来对抗抗菌素抗性......

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大鼠心力衰竭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编辑的人类心脏细胞注射到罹患慢性心力衰竭的大鼠体内,结果表明,这一方法能使更多大鼠存活,并延长其运动时间,相关技术的人体试验可能在202......

下一级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不再需要病毒帮助

事实证明,改性病毒是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材料送入细胞核的便捷方式--但它们价格昂贵,难以扩展,而且有潜在毒性。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种非病毒方法,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大多数人都听说......

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

4日,从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舜丰生物)获悉,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农业用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下发全国首个植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该证书由舜丰生物获得。基因编辑是世界生物育种......

特殊的细胞穿透肽为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高效的新基因编辑方法,它使用基于病毒的蛋白质片段。该方法可用于提高用于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现有细胞和基因疗法的水平。利用CRISPR技术简单而高效地修改基因已经彻底改变了生物医学......

基因编辑要放开了?农业部发布重磅消息

4月28日,从农业部官网获悉,中国第一个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落地,有效期为5年。同日,农业部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该细则的发布将极大的加速基因组编辑育种的落地,具体如下:此外,农业农村部......

新靶点为延缓衰老铺平道路

RNA聚合酶将DNA展开,并把它作为模板生成信使RNA。在衰老细胞中,这一过程会加速。 4月12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显示,衰老似乎在5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人类、果蝇、大鼠、小鼠和蠕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