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23 10:09 原文链接: 中科院暗物质卫星团队收集19亿个粒子数据

悟空团队在编写分析软件,左一为总负责人常进。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丙申猴年的日历只余下最后几页,丁酉鸡年就在眼前。岁末年初,我们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这一年,听听不同领域的翘楚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期许,聊聊他们对所处行业的观察与思考。这些来自个体的感悟与收获,或许恰恰是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最敏锐的捕捉。

丙申猴年将尽,宇宙中一只伶俐活泼的小猴子悟空近来也忙得很。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通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近期频繁记录到来自超大质量黑洞CTA 102的伽马射线爆发。这是科研团队自卫星上天后首次发布观测成果,引发了各方关注。

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在轨飞行的一年多,它的火眼金睛看到了什么?悟空的师父们科学家在后方怎样工作?

每天定时体检,对悟空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定和重建

早上五六点,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办公楼三楼一间办公室就亮起了灯。悟空每天绕地球飞行15圈,每圈4万多公里,一天下来腾云驾雾60多万公里,悟空的身体是最让师父们挂心的。

他们一天的工作,就从为悟空体检开始。载荷状态监视岗的值班人员,开始接收每天4轨的监测工程参数、科学数据,并通过这些信息,为悟空测一测温度、量一量高压。

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是悟空的总负责人,他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悟空的体检报告:刚发射的时候我担心会出现意外,所以安排每天两班人马。但是悟空的表现很好,除了在6月份遇到一次因为太空复杂环境导致的问题,其他基本正常,平时只需要一人监控值班。

常进说得淡定,但其他师父们却偷偷告诉记者,那次悟空生病,常进急得睡不着觉,还发了低烧。好在对症下药后,悟空很快就痊愈了。

悟空也定期向后方的师父们汇报工作。每天清晨和傍晚,当它飞过中国境内,位于密云、喀什、三亚的三个数据接收点就会接收到数据,每天约有13G。这些数据先是汇总到怀柔的地面支撑系统,之后再传回紫金山天文台的暗物质实验室进行分析。

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伍健用盲人摸象来形容分析过程。悟空每天传送回500万个粒子信息,粒子包括原子、电子、中子等。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电子与正电子会因碰撞而湮灭,在这过程中产生光子。500万当中,电子只有不到千分之一,而光子只有十万到百万分之一。此外,悟空探测器共有7万多路电子学信号通道,采集到的数据必须得标定和重建,就如同7万多个盲人在摸象。

分析第一步称为标定,就是把二进制电子信号转换成能量,就好比为数万个盲人千差万别的感觉确定一个标准。第二步是数据重建,相当于将每个盲人摸到的部分拼凑到一起。这也仅是真正物理分析的基础,接下来的关键是要挑选出那千分之一的电子。10多年前,常进提出的挑选方法,已成功应用在南极热气球实验、暗物质卫星和日本的空间站实验电子量能器的科学分析中。

由于成千上万路信号汇总之后,才能还原出目标粒子是什么种类、到达时间是否均匀、方向分布有无特殊性等信息,师父们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才能完成。为提高准确率,标定和重建一直在不断改进,目前数据分析所用的软件总共修改了5000多次。

365个日日夜夜,悟空与师父们就在这重复的程序中度过。

搜寻暗物质、研究宇宙射线等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前不久,悟空首次擒获小妖;,频繁记录到超大质量黑洞CTA 102的伽马射线爆发。这是怎样发现的、又有怎样的意义?

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与空间天文研究部研究员袁强介绍,在这里,“师父”们分成两组工作,一组负责卫星运行控制,另一组是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分析小组每天都将“悟空”传回来的500万个粒子分门别类并深入分析。去年10月份以来,光子组研究人员发现在CTA 102的方向不断有高能光子到达,有时一天之中甚至来好几个事例,而以往一个星期也观测不到一个。经过持续观察,他们认为这是来自超大质量黑洞伽马射线爆发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悟空”的一次牛刀小试。作为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和粒子鉴别能力最强的高能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由卫星平台和4个有效载荷组成,分别是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探测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测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高能粒子望远镜,可以高精度地测量入射粒子的信息。最高可观测能量是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的10倍,能量分辨率比国际同类探测器高3倍以上。

此次上天,“悟空”还肩负着研究宇宙射线起源和伽马射线天文学的使命,目前也都已经有了阶段性结果。

一年多来,“悟空”发回了19亿个粒子数据。其中,5GeV到10TeV区间的高能电子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个。理论上,人们认为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可以产生高能电子,通过这些数据便可以搜寻暗物质粒子的踪迹。高能电子还可以用于探索邻近的电子宇宙射线源,这是因为高能电子在星系中只能跑很短的一段距离,从而带给我们的是太阳系附近的源的信息。

伽马射线观测方面,“悟空”还观测到了脉冲星、恒星爆炸后形成的超新星遗迹等天体。“悟空”在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完成两次全天扫描,成功绘制出一张全天伽马射线图,这是国际上仅有的3幅GeV辐射天图之一。

那么, 高能量的宇宙射线究竟是来自于黑洞,还是来自于超新星的遗迹,抑或是某些现在还未知的天体?目前学术界有多方猜测。作为一个宇宙射线望远镜,“悟空”也可以用来研究宇宙射线的起源、传播和加速等。

“目前,仍是积累数据阶段,说其中包含着多大的成果还为时尚早。”常进坦言,但这一年“悟空”已经超额完成目标。

继续全天扫描高能粒子,有望打开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在我们身边,每分每秒都有无数的暗物质粒子穿越人体和其他物质,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们就是“暗物质”。根据科学家研究,宇宙中约分布着68%的暗能量和27%暗物质。而我们所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物质仅占5%,就如同深沉夜幕中几颗闪光的星星。

暗物质和暗能量被视为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两朵乌云”,业内认为,揭开暗物质之谜将是继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伍健介绍,目前,科学家大致有三种方法探测暗物质:利用加速器将暗物质粒子“创造”出来;在地下布好“靶子”,等着暗物质粒子撞击留下可见粒子的蛛丝马迹;到茫茫太空捕捉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后留下的痕迹。“悟空”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

在新一年,“悟空”还将继续遨游太空,接受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高能粒子。由于暗物质的踪迹的不确定性,“悟空”将在上天后的头两年进行全天扫描。如果在某些方向发现有趣的结果,它将展开定向观测。

“我们继续忙并快乐着。”说起自己的新一年的小目标,常进坦言,还是按部就班地做好工作,尽早发表第一批研究成果。目前用于第一批成果所需要的分析数据,已经获取了一大半,但是在余下部分完成前,谁也说不好将会遇到什么。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发现合成气转化中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潘秀莲、副研究员焦峰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合成气转化中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并揭示了其对产物选择性的调控原理。相......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州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出讲话。周琨摄聘书颁发现场。周琨摄参会人员合影。周琨摄9月5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州分会(以下简称青促会广州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采取“线上+线......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

突破限制!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应用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陆晓伟、研究员姜鹏、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人体自......

2022年度南海大深度联合科考取得重大成果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深海所获悉,由“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组成的联合航次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发现文物标本66件。科研人员介绍,本次科考在2000-3000米深度的海底发现1处水下文物点和3处......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雏形初现

江门中微子实验位于广东省江门开平市,是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为主要科学目标,并进行其他多项科学前沿研究。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运行,届时将成......

不同民族有差异?人乳寡糖这项检测方法有新发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闫竞宇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研究员赖建强团队合作,在人乳寡糖高通量绝对定量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在《食品化学》。母乳作为新生儿唯一的天然营......

中科院科技成就展正式推出长期对社会开放

中新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孙自法)2022年全国科技周“中科院重大科技成就展”轮值主场活动8月27日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行,中科院科技成就展也由此正式推出,并作为常设展长期对社会开放,以341个展......

牡蛎生化营养成分变化与性腺发育关系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喻子牛团队在牡蛎生化营养成分周年变化及其性腺发育的关系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Chemistry)......

红树林修复中固氮微生物变化的驱动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董俊德团队在红树林修复过程中固氮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等重要生源要素的动态变化及其耦合机制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应用土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