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4 14:31 原文链接: 中美科学家合作发现麦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研究组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刘平华实验室合作,采用生物信息学及生物化学等手段,发现并证实了链孢霉菌(Neurospora crassa)中麦角硫因的生物合成新通路。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4年10月2日发表在《有机快报》(Org. Lett. 2014, 16, 5382−5385)上。

  麦角硫因是一种含硫咪唑氨基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麦角硫因,只能通过其转运蛋白OCTN1从饮食中摄取,且在特定的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富集。在生物功能方面,麦角硫因被认为是一种与细胞质醇及谷胱甘肽类似的一种天然的细胞内抗氧化剂,有研究认为其在维持人体红细胞的功能并保护其免受氧化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特定物质(如肿瘤化疗药物顺铂)诱发的神经细胞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0年,Seebeck在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中发现了麦角硫因的生物合成通路,分别涉及EgtA,EgtB,EgtC,EgtD和EgtE五个酶促反应步骤。但是,在该通路中,麦角硫因和谷胱甘肽生物合成都要利用γ-谷氨酸-半胱氨酸作为底物,由于谷胱甘肽是细胞生存必需的且细胞内浓度高达0.5 mM~10 mM,这种竞争关系会严重影响麦角硫因合成的收率。其次,在该研究中,由于EgtE不能表达, C-S键裂解酶活性未被证实。

  合作团队的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化学分析证实了链孢霉菌中存在一个更简洁的麦角硫因生物合成途径:链孢霉菌中的非血红素铁酶Egt1可利用半胱氨酸代替γ-谷氨酸-半胱氨酸作为底物,催化 2 到 4 一步转化(见下图)。这一发现不仅把麦角硫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短了两步,而且避免了麦角硫因和谷胱甘肽合成之间的相互竞争。此外,该团队还发现并实现了链孢霉菌中的C-S键裂解酶(NCU11365)的体外活性重建,该酶被证实可催化裂解4的C-S键,生成麦角硫因(见下图)。该研究使得人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通过生物代谢工程来大量生产麦角硫因。

  该研究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刘平华实验室完成,得到了来自美国NSF(CHE-1309148)及美国NIH(GM093903)基金的资助。

中美科学家合作发现麦角硫因生物合成新通路

相关文章

乳酸从头生物合成研究新突破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高伟课题组构建了非天然乳酸的生物合成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C1(一碳化合物)原料的生物转化与利用对构建可持续的碳循环经济来说......

前沿|安捷伦质谱助力七叶树药效成分研究,揭示七叶皂苷和七叶素生物合成进化机制

2023年10月,陈士林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 发表“Characterizationofthehorsechestnutgenomereveals......

天津工生所在低值碳原料生物合成单细胞蛋白方面获进展

传统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存在低值原料的转化效率和速率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不足等问题。巴斯德毕赤酵母由于具有天然的甲醇同化能力被认为是生产甲醇单细胞蛋白(SCP)的理想宿主,但是其复杂的甲醇代谢途径和细胞内......

新进展|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竟能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袭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有机化学通讯》。珊瑚在自然界中以共生功能体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其重要组......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合成的纤维素基绝缘纳米纸

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UV)环境、原子氧(AO)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已经成为今后探索的主要障碍。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

我所实现二萜香紫苏醇高效生物合成

近日,我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天然产物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酿酒酵母中构建并优化二萜香紫苏醇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全局调控中心代谢途径,实现了香紫苏醇的高效......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历史首篇《自然》论文发表

本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龚勇研究员合作,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

《自然》:中国科学家破译古老的生物合成之谜

 几丁质生物合成是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合成途径。中国科学报社科学可视化中心制图从三叶虫到蝴蝶,从海葵到蜗牛,从酵母到念球菌……都有几丁质的身影。几丁质俗称甲壳素,早在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

赋能“双碳”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