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0 12:23 原文链接: 最新实验检验量子网络非局域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合作者使用超纠缠实现基于对称联合测量的纠缠交换,并研究了双局域贝尔不等式和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贝尔非局域是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近十多年来,对非局部性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两体问题,而是转向更复杂的结构。这类实验涉及多个独立的纠缠源,实验中将这些纠缠源进行多方分发和纠缠测量并最终形成非局域量子网络。由于量子网络所展示的非局域性突破了传统贝尔实验的框架,因此在理论和实验上均存在巨大挑战。

  目前,实验上连接独立纠缠源的纠缠测量主要是利用标准的贝尔态测量。对称联合测量是一类重要的纠缠测量,与贝尔态测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具有对称性,可以作为一种量子信息资源进行利用。任意的对称联合测量需要控制非门和控制相位门的级联操作,这给只能概率性实现不同光子间的控制门的线性光学量子网络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实验中,研究组首先制备出一个超纠缠对,产生的两个光子的态分别在偏振自由度和路径自由度上存在纠缠。然后,他们在同一个光子的偏振自由度和路径自由度上通过一个通用量子线路来实现任意的对称联合测量。由于同一个光子的不同自由度之间可以实现确定性的控制门,研究组自行设计的偏振—路径交换装置实现了任意的对称联合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对称联合测量的保真度达到了97.4%。

  研究组利用对称联合测量实现了纠缠交换,并研究了双局域贝尔不等式和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实验结果展示了与标准贝尔态测量的非局域量子网络完全不同的性质。

  该成果证明了不同的纠缠测量会构造出不同优势的非局域量子网络,为构建不同结构的非局域量子网络提供了一种技术路线。

相关文章

美国发布《单光子源和探测器通用术语和指标》

单光子的产生和检测已经从实验室研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量子处理、制造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光子对于量子网络、单细胞的成像和测量、加密的量子“密钥”的分配以及纳米粒子的尺寸测定都很重要。为促进对该领......

铒原子首次集成到硅晶体内

德国科学家首次将拥有特殊光学特性的铒原子集成到硅晶体内,这些原子可通过通信领域常用的光连接起来,使其成为未来量子网络的理想构建块。最新实验结果在没有复杂冷却的条件下获得,且基于现有硅半导体生产工艺,因......

中科大: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徐飞虎等,通过发展设备无关理论协议和构建高效率的光学量子纠缠系统,首次在国际上实验实现了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关研究成果以......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可实现高安全性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双、银振强、陈巍等实现了抗环境干扰的非可信节点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实现下一......

最新实验检验量子网络非局域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合作者使用超纠缠实现基于对称联合测量的纠缠交换,并研究了双局域贝尔不等式和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贝尔非局域是量子力......

最新实验检验量子网络非局域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合作者使用超纠缠实现基于对称联合测量的纠缠交换,并研究了双局域贝尔不等式和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贝尔非局域是量子力......

中国科大实验检验量子网络的非局域性

我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非局域量子网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ArminTavakoli博士等人合作,使用超纠缠实现基于对称联合测量(symmetricjointmeasur......

清华首次制备飞行微波光子的多体“薛定谔猫”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50.shtm近期,清华大学团队在微波量子信息处理领域取得进展,首次借助超导量子电路,成功制备相干......

搭建远距离量子网络为什么要先搞定量子存储器

量子存储器用于储存光子的纠缠态,作为不同链路内纠缠建立以及纠缠交换过程的同步装置,它是量子中继器能够实现纠缠分发加速的关键。我国已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了长达1200公里的远程纠缠分发,但尚未引入量子存储......

量子网络中的非定域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范靖云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在关闭定域性、测量独立性以及纠缠源独立性等漏洞的基础上,实验实现了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