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1-29 08:26 原文链接: 《科学》剖析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

该文件为美国制定科学政策的纲领和重要依据

1月15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布了《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http://www.nsf.gov/statistics/indicators)。这份两年一度的报告是建立在无数研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可谓美国制定科学政策纲领性文件。同时,它也为政治家和说客谈论培养下一代科学家、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平衡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陈述的诸多事实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惊讶。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列举出如下5个例子:
 
1. tenure-track对美国新增的科学与工程博士而言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报告中提到,“近几年来,新增博士中获得tenure-track学术职位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增博士获得学术职位的比例自2001年的低谷后有大幅度的反弹。总体上而言,26%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在毕业后4到6年会得到学术职位。
 

 
图片说明:近些年来,美国博士获得学术职位的比例有所反弹。(图片来源:NSF)


 2. 越来越多的外国研究生在获得美国博士学位后会回到祖国?
 
事实上,这个巨大的天才群体在美国的“逗留率”在增加,尽管存在全球层面上科研人员的总数在膨胀。比如,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和印度学生中有近90%于2005年时仍在美国。

图片说明:这些“全球公民”在美国的逗留率不断增加。(图片来源:M. FINN, 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07)) 

3. 美国大学生对科学与工程的兴趣真的比前几代人要少?
 
事实上,那些说他们要主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大一新生比例在过去20年里是稳定的。总体上而言,这一兴趣比例不会在大学期间减弱:毕业生中被授予科学与工程学位的比例比声称自己有科学兴趣的新生比例略高。这是因为半路加入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比转移到其他领域的学生还多。
 

图片说明:尽管不同的学科间差异很大,但总体而言,主修科学与工程领域学科的美国大学生比例在过去一些年里没有减少。(图片来源:NCES, 2001 BEGINNING POSTSECONDARY STUDENTS LONGITUDINAL STUDY, 2007) 

4. 发展中国家正在超常地加快科学与工程毕业生的“产量”?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显著膨胀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该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本科生增加了6倍确实令人震惊。不过,韩国和英国从1985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本科生也增加到原来的三倍。即使在美国这一数字也增加了31%,而且这些增量几乎都是美国本土的学生(临时签证的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仅占其中的4%)。专家已经对中国教育的快速膨胀对教育质量的可能影响提出了一些疑问,但要量化考衡这一问题十分困难。
 

 
图片说明:对全世界学生而言,自然科学仍然是本科生最普遍的主修专业。但中国授予学位的绝对数量正在赶超美国。(图片来源: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IN CHINA, GERMANY, JAPAN,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OECD)


5. 爱因斯坦还是美国人心目中杰出科学家的代表吗?
 
美国和欧洲的两项调查表明,人们认为称得上从事“最科学”研究的是医师(physician)而非物理学家(physicist)。医学俨然已经成为美国和欧洲人的最爱,领先于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而社会科学在人们心中已经落伍,欧洲人认为历史是5个调查领域中最不够科学的,而美国人也把历史排在8个调查领域中靠后的位置。
 

 
图片说明:医学在美国和欧洲人心目中最科学。(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CHICAGO, NORC,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06;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S,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相关阅读:

美发布《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 认为其科学统治地位受到威胁

相关文章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盛大启幕:汇聚百余位院士专家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第一轮通知)为了推动我国分析科学与仪器领域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促进分析科学基础研究和仪器研发,提升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水平,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决定于2......

学者发现采油蜂与石斛属兰花的多维互惠传粉系统

近日,《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双全团队及合作者的成果,他们在石斛属等41种兰科植物中,发现33种兰花的唇瓣上腺毛分泌油脂,这些新发现的油花均由一类栉距蜂雄虫传粉。角栉距......

新研究让7万亿害虫难逃“天眼”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高团队与河南农科院研究员封洪强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地区夜间迁飞昆虫空中数量规模以及迁飞行为模式。据介绍,每年......

科学家发明增强工程化T细胞免疫治疗的新型元件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发明增强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R-T)免疫治疗的新型元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

中国科学报社与新浪微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月23日,中国科学报社与新浪微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和新浪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分别代表双方签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签约仪式。朱献东摄“......

印度发现远古巨蛇

《科学报告》4月1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活在距今约4700万年前的一种古老蛇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蛇类之一。这一新物种的体长据估在11米到15米之间,是现已灭绝的巨蛇科(madtsoiidae)......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4.14%

2024年4月16日,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不包含港、澳、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和8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调查对象为18~......

文科生也能成为科学家!95后一作收获“科研自信”

18岁以前,杨婉男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原因是,她从小酷爱哲学,高中学的是文科,父母辈中也没有一个从事与科学沾边的工作。高中毕业后,杨婉男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读生物学;大三时她对神经科学产生了浓......

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在京启动

4月11日,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英雄航天员王亚平、“时代楷模”彭士禄院士女儿彭洁......

《科学》(202404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Science,Volume384,Issue6691,5Apr2024《科学》第384卷,6691期,2024年4月5日化学物理Chemical-PhysicsSinglebody-couple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