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8 20:05 原文链接: 不是lnc?piRNAs可调控飞蝗后代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中,很多动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繁殖对策,产生不同数量的后代。动物种群的内在因素在调节繁殖对策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如种群密度、性比、亲缘关系和个体竞争强弱等均影响所繁殖的后代数量。而后代的多少与种群的维持及动态密切相关,也是动物适应性的重要标志。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动物如何自主调控生殖策略的分子机制并不知晓。

  飞蝗是探究密度依赖生殖策略的理想模型。根据种群密度不同,飞蝗存在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生态型。群、散飞蝗尽管基因型完全相同,但它们采取的生殖策略有显著差异。高密度的群居型飞蝗生殖力较低,以便将能量投入到长距离迁飞来寻找新的栖息地;而低密度散居型飞蝗采取较高的生殖力以产下更多的后代个体,来维系种群稳定性。两型飞蝗之间可以根据密度的变化相互转变,生殖对策也随之发生转换,进而导致产卵量发生变化。飞蝗这种适应种群密度变化而致使后代数量改变的机制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团队揭示了飞蝗适应种群密度变化而导致后代数量改变的分子机制。Piwi-interacting RNAs(piRNAs)是动物生殖系统中特异表达的一类非编码小RNA。群居型和散居型雌虫卵巢中piRNAs的表达差异非常明显。散居型飞蝗较高的产卵频率与piRNAs的高表达具有明显的关联性。特别是在散居型飞蝗卵小管尖端部位(原卵区和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piRNAs发生显著高表达。在散居型雌虫体内抑制飞蝗Piwi蛋白Liwi1、piRNAs或piRNAs的靶标基因oo18 RNA-binding protein (Orb),都能够降低其产卵频率和卵块数。反之,在群居型雌虫体内过表达piRNAs,能够提高群居型雌虫的产卵频率和卵块数。piRNAs通过正调控模式影响靶标基因Orb的表达。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Piwi/piRNAs通路经典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转座子的转座来保证生殖系统内基因组的完整性。Piwi/piRNAs通路对蛋白编码基因的调控虽有报道,但大部分是抑制性的。那么,散居型飞蝗中这些piRNAs是如何实现对蛋白编码基因Orb转录本的正向调控?研究发现,Liwi1/piRNAs作用的靶标是Orb内含子中一个不具有转座功能的残缺转座子“Copia”。飞蝗中Liwi1/piRNAs通过与剪切体蛋白U2AF35互作,促进内含子从前体mRNA中移除,导致产生更多的Orb成熟mRNA转录本,从而实现了Orb在散居飞蝗卵小管尖端的高表达。因此,piRNAs促进Orb前体mRNA剪切的这种非经典调控模式是导致散居型飞蝗高产卵频率和高产卵量的关键原因(图1)。

  飞蝗生殖系统中为什么会发展出由Piwi/piRNAs通路介导的序列特异性的前体mRNA剪切模式?研究利用最新发展的针对微量细胞内RNA与蛋白互作研究的LACE-seq技术,发现在飞蝗卵小管尖端中,大量与卵母细胞分裂和发育密切相关的mRNA前体共同结合在Liwi1和U2AF35这两个蛋白上,提示生殖系统这种piRNAs介导的特殊剪切机制或对生殖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

  Piwi/piRNAs参与的前体mRNA剪切模式是否在动物界普遍存在?研究进一步在果蝇及小鼠生殖细胞系中验证了Piwi蛋白和剪切体蛋白的互作以及piRNAs介导的mRNA剪切机制的普遍性(图2)。该研究也暗示了飞蝗中发现的Piwi/piRNAs介导的编码基因mRNA剪切新机制可能在其他动物调节繁殖对策中也普遍存在。

  该研究是继康乐团队发现piRNAs是群居型、散居型飞蝗中表达差异最大的一类小RNA(Wei et al, Genome Biology, 2009)后,进一步证明了piRNAs对飞蝗生殖策略可塑性的调控机制,并揭示了Piwi/piRNAs介导的前体mRNA剪切对生殖功能相关基因的加工调控作用。该团队近期的另一研究还发现,脑中的piRNAs通过调控神经肽NPF1的表达来控制飞蝗的取食量(Wang et al., EMBO Reports, 2022)。飞蝗piRNAs研究在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同时取得的重要进展,既为开发蝗灾控制方法提供新思路,又将飞蝗发展成为研究非编码RNA的重要模式昆虫。4月2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piRNA-guided intron removal from pre-mRNAs regulates density-dependent reproductive strategy为题,在线发表在Cell Reports上。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论文链接

图1.piRNAs促进生殖相关基因mRNA剪切增强散居飞蝗生殖力

图2.Piwi/piRNAs介导的mRNA剪切机制的普适性


相关文章

暨南大学叶文才:代谢重编程介导研究揭示调控肿瘤耐药和转移的新机制

暨南大学叶文才/张冬梅团队研究揭示了代谢重编程介导肿瘤对血管靶向药物耐药的新颖机制,以及周细胞离子通道调控肿瘤血行转移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近日分别在线发表于《自然-代谢》《先进科学》。结直肠癌(CRC......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细胞命运调控与眼健康”现场考察会在上海召开

2023年8月29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在上海召开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细胞命运调控与眼健康”现场考察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学敏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项目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

肿瘤细胞葡萄糖感知与代谢调控通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南方科技大学饶枫团队与天津医科大学赵丽团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凤超团队合作在肿瘤细胞葡萄糖感知与代谢调控通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葡萄糖诱导CRL4COP1-p53信号轴促进糖代谢以驱动肿......

研究新进展!牡丹花器官数量变异遗传调控网络

花器官作为有花植物的重要繁殖系统,是物种形成与多样化的关键。在人类对植物驯化栽培和育种过程中,花器官数量决定其产量、品质及育种成败。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属于芍药科芍药属植物,......

转录因子调控番茄碱代谢合成新机制获解析

甾体生物碱(SA)及其糖基化形式(SGA)是广泛存在于茄科植物中一类特殊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菌和草食动物具有防御作用。迄今为止,在番茄中检测到近百种甾体类生物碱,其中α-番茄碱(α-tomatine......

4项元素协同作用激活人体代谢调控钥匙

6月7日,瓯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李校堃、资深研究员穆萨·穆罕默迪、特聘研究员陈高帜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内分泌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激活受体的分子机制,......

科学家首次阐明进食行为全过程的精细神经调控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不好好专注吃饭,而是边吃边玩?这种行为特征是否受到大脑的精准调控?一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复杂的神经调控机制,深刻理解不同行为背后的神经学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的生物学基础。北......

华南植物园发现光周期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普遍性规律

作为自然界中最稳定的环境因子,光周期(Photoperiod)广泛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多年来,人们对光周期影响植物开花以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其如何影响花后发育尤其是种子发育......

科研人员发现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

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牵头发现一个新的健康衰老调控基因ATF7,该基因可通过延缓细胞衰老和降低老年个体的炎症水平,从而促进健康长寿。据介绍,慢性低度炎症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

大脑如何防止过度饮食

美食是一大乐事,但过度饮食导致肥胖可能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大脑拥有在身体摄入适量食物后及时给食欲“踩刹车”的功能。日本一项新研究确定了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神经回路,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的肥胖和进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