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21 10:25 原文链接: 中科院“百人计划”刘宣勇:用生物材料对抗排异反应

  刘宣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生物材料表面工程课题组组长,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级“百人计划”。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材料表面/界面基本科学问题;生物材料表面纳米化和功能化;生物活性涂层/薄膜;抗菌涂层/薄膜。

  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刘宣勇的办公室,一下子就可以看到放在陈列柜里的人造骨骼和牙齿,刘宣勇笑着戏称,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疙瘩”。

  我们知道,在人体中,外来植入体往往会受到来自免疫系统的攻击,但是经过表面处理,这些钛合金等材料制成的人工植入体,不仅能代替缺失的部位,与身体组织 “无缝对接”,还能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一起抵抗外来细菌,用刘宣勇自己的话来说,“生物材料表面工程就是给人工植入体穿上一层生物相容的外衣”。

  从犹豫到坚定

  跟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一样,刘宣勇曾经想过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虽然在就业与上大学之间犹豫不决,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努力学习,在他的勤奋刻苦之下,顺利考上了湖南大学。

  四年一晃而过,原本打算毕业之后就工作的刘宣勇,由于成绩优异,拿到了学校保送研究生的名额,这让他又犹豫了一阵。在这时,湖南大学的一位导师点醒了刘宣勇,让他恍然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将眼光放长远,而不是只看当前,“是老师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想法”,因此,刘宣勇决心踏上科研之路并且坚持走下去。

  刘宣勇的另一次重要选择出现在1999年进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时候。当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传贤给刚刚考入上海硅酸盐所的刘宣勇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生物涂层材料,另一个是纳米涂层材料,其中,生物材料才刚兴起,刘宣勇义无反顾地选择投向了生物材料的怀抱。

  在丁传贤的悉心指导下,2002年博士毕业时,刘宣勇的博士学位论文《等离子喷涂生物活性硅灰石涂层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于全国每年仅有不到百篇的博士论文能获此殊荣,国外一些科研机构纷纷向刘宣勇发出邀请,刘宣勇却放弃了所有的出国机会,留在上海硅酸盐所继续他的研究课题,这个选择让很多人疑惑不解。

  刘宣勇回忆说,自己并非没有动过出国留学的念头,曾准备过申请德国洪堡学者计划和日本JSPS计划留学。但重要时刻,丁传贤院士找刘宣勇谈心并告诉他:“如果出国肯定要换研究方向,你还不如留下来,沿着现有的研究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肯定能出很好的原创性成果。”正是这一席话让刘宣勇明确了科研道路,“只要认定了研究方向,在国内作出来的成绩不一定比国外的成果差”,所以他毅然地选择留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继续自己的研究。

  把科研当做一种生活方式

  早在读书时期,刘宣勇就非常懂得把握时间、充分学习。进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之后,刘宣勇的身边是严谨认真的院士和优秀的研究人员,浓郁的学术氛围加深了刘宣勇对于科研的认识,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兴奋。在这里进行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更让刘宣勇体会到了科研的责任与快乐。

  面对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刘宣勇也有自己的对策,那就是保持简单的生活和轻松的心态。

  “摒弃对于核心生活没有太大意义的东西,这样才能排除干扰,把焦点聚集在自己身上”,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得起艰辛的闭关修炼:受到挫折,不能消极怠工;即使拿到荣誉,也不能得意忘形。“荣誉是对科研工作的肯定和促进,也是对以后工作的鞭策和推动,它只会鼓励你争取更好的工作成果,超越过去。”刘宣勇如是说。

  选择了科研,就要选择其相应生活方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不为诱惑所动的毅力,并且不断努力地去适应它。刘宣勇坦言,“做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一旦作出了选择,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做下去,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作出成绩。

  正是因为当年选择延续课题方向,坚持留在国内潜心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改性,刘宣勇才取得了今日令人瞩目的成绩。

  夯实基础求创新

  在刘宣勇看来,所有创新都能够从最基本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上找到答案,因此,创新并不是天马行空地瞎想,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唯有丰富的基础理论支持,才能放开胆子去想,并且保证科研方向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刘宣勇告诉记者,他刚刚来硅酸盐所攻读博士期间,第一年没做很多实验,而是将重点放在专心读文献上,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才开始考虑实验的事情,“做科研需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读文献,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思考和总结,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做实验”。

  刘宣勇说,专业基础知识是思路的来源,对阅读文献和分析实验结果都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踏实、勤奋地积累基础知识,多动手,多思考,才能在科研生涯中将脑海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有助于科研方向和实验设计的确立。

  现在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学科交叉和发散思维正是研究创新的重要源泉,刘宣勇自身就有过不同学科交叉的经历,先是从事陶瓷材料的研究,后来转到金属表面改性,然后再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很多人抱怨,在科研过程中失败的次数太多。刘宣勇坦言,很正常,这就是科研,“战胜失败的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积累深厚的基础知识,这样科研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刘宣勇在攻读博士期间,创新性地将硅酸钙材料用于生物医用涂层,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难题,比如说,在进行硅酸钙涂层生物活性研究时,测试结果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在这时,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推翻假设重来,甚至是放弃,而刘宣勇却选择坚定地继续研究,因为他阅读的大量文献,让他认定硅酸钙材料是具有生物活性的。

  刘宣勇不断地分析原因、排查问题、总结经验,最后终于发现是实验测试时的一个细节性失误,导致了之前错误的实验结果,刘宣勇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足够的信心,当时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相关文章

揭示生物材料十大新兴趋势,CAS、西湖大学联合发布洞察报告

近日,美国化学文摘社(CAS)与西湖大学(WestlakeUniversity)合作发布了“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生物材料”洞察报告。这份报告重点介绍了水凝胶、抗菌药物、脂质纳米粒、外泌体,生物墨水,可编程......

20点直播|西班牙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教授作报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05.shtm直播时间:2023年7月21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台:科学网APP(......

十余种涂层与材料应用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任务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

46岁知名学者全职回国:曾在最好的10年“入错行”

如果没有被“耽误”的十年,程钢或许早就回了国。2022年11月,46岁的他辞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终身教职,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出走二十载,归来已是生物材料领域的知名学者,尤......

农业农村部: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

2月18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鼓励农业转基因生物原始创新和规范生物材料转移转让转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鼓励原始创新,支持高水平研究。支持从事新基因、新性状......

上海硅酸盐所多种材料应用于火箭、飞船和空间站

日前,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搭乘长征七号遥七火箭顺利升空,实现与中国空间站交会对接,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飞行任务,也为神舟十五号乘组送去最新的“太空快递”。推进舱发动机高温隔热屏。上......

飞秒激光无掩膜光刻拓扑结构及细胞球浸润机制新进展

随着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生物材料界面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物理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生物界面的拓扑形貌可以有效调控细胞行为并影响细胞功能。而体内的一些生理过程如胚胎发育、免疫应答和组织更新与重塑等往往涉及多细......

中科院上海分院:科学家“逆行”守护实验室

面对疫情挑战,中科院上海分院许多科技工作者背上行囊,住进实验室,既有年近六旬的老将,也有90后、00后新兵。特殊时期,上海科学家全力保障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不停步、重大科技设施运行不停歇、重要支撑平台维护......

研究揭示硅酸盐影响土壤中铁矿物的生成

水性亚铁(二价铁)和次生氢氧化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缺氧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矿物重结晶或转化过程,然而硅酸盐在铁矿物重结晶和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路径尚不清楚。近日,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在最新研究中......

上海硅酸盐所氟基电池研究获进展

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是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长续航和大规模储能体系的长期追求目标。锂金属氟基电池能够通过多电子转移和高电位的转换反应,具备实现高能量密度储能的潜质(理论上接近1000Wh/kg和1800W......